4+2+1家庭结构:一个新型的倒金字塔形家庭结构,即两个年轻人,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个宝贝。在这样的家里,年轻人是大家庭的轴心,要赡养四老,还要抚养一小,生活的压力可能会非常大,该如何协调家庭中的种种关系和矛盾呢?
而今生活在北京这样大都市里的新移民,双方父母都远在家乡,父母可以来北京帮忙照看自己的孩子吗?如果父母生病了,年轻人又该怎么在兼顾工作的同时尽好孝道呢?
我们的生活还挺小资的!
家庭介绍
独生子 郑刚,30 岁,外企销售员,月薪7千元
独生女 吕燕,30 岁,国企行政管理人员,月薪7千元
宝宝 年底出生
居住地:北京二环外
理财困惑:谁来带孩子?四位老人怎么舒适安度晚年?
家庭资产情况介绍:
家庭资产共计136万元
固定资产:两套房产共120万元
金融资产:现金和定存共8万元
动产:一辆汽车共8万元
家庭负债:房贷:7万元
CHART 1家庭资产负债状况
家庭资产 家庭负债
房屋价值 1,200,000 房屋贷款(余额)
汽车价值 80,000 汽车贷款(余额)
现金和定存 80,000 消费贷款(余额)
基金+股票0 信用卡未付款
资产总计 1,360,000 负债总计80,000
(资产-负债)1,280,000
CHART 2:现金流量表:
流入 流出
郑先生收入 7,000 元/月 基本生活开销4,000 元/月
配偶收入 7,000 元/月 房屋按揭2,000 元/月
年终奖金、分红 40,000 元/年 旅游费用 10,000 元/年
投资邮票收入10,000 元/年 其他支出2,000 元/年
合计 218,000 合计84,000
每年结余(收入-支出)134,000
他们有两套房产,一辆汽车,家庭收入稳定,今年年底宝宝就出生,这幸福的"三口之家"真是令人羡慕呀!
自1978 年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今年已经31岁了,他们正值婚育年龄,组成的家庭将是新的模式,呈现"421 "家庭结构,一反过去的家庭扩张趋势,呈现逐代缩减的特征。年轻人的赡养责任成倍加重。而今年轻人关注什么呢?
看看下面郑先生的家庭,他的困惑和他所关注的问题。
客户郑刚先生,出生在山东,现在北京某IT 企业工作,职务是销售员,月收入大约7000 元;太太吕燕出生在湖北,现在北京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是行政管理人员,收入和丈夫相当,税后约7000 元/月。宝宝今年年底出生,由于太太单位工作环境比较宽松,预计有长达半年的产假,此段时间工资按照70% 发放,没有绩效工资。
郑先生的父亲身体较弱,在法定退休年龄(60 岁)之前就没有再工作了,现在每个月只领几百块钱退休金,郑妈妈想在明年退休,现在还有稳定收入。吕燕的爸爸在事业单位工作,要过几年才退休,工作环境还不错,妈妈单位效益不佳,50 岁的时候就内部退休了,目前在家全职照顾吕爸爸,每个月也就几百块钱退休金。
郑先生夫妇可以说是典型的外地人在北京"奋斗版",两人都是独生子女,在五年前两人结婚的时候双方家里都帮忙凑钱,拿出家中大部分的积蓄在北京买了一套一居室的小房子(在二环以外的马连道附近)。
毕竟是小城市的孩子在大城市生活,家里能提供的资助有限,多数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努力。小两口还算争气,经过几年的拼搏和努力也有了一些成绩,最近还新买了一辆车。
照说郑先生夫妻俩小日子还是过得非常不错,属于典型的白领阶层,收入较高,事业处于上升期,第一套房子有家里的支援顺利解决了。郑先生除了工作收入之外还投资邮票,工作几年存下的钱还另外买了一套小房子,虽然背着贷款,所幸压力不大。
郑先生的投资风格比较活跃,喜欢集邮,并能从中赚到一些零用钱,看到身边的朋友近两年都在忙着炒股票炒基金,自己也手痒,很想一试身手,因为懂得不多所以一直没有投入实战。不过总体来说个人资产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每个月开销适中,还能略有积蓄。
成长的烦恼,要怎么解决呢?
孩子由谁来照看呢?交给保姆不放心,让父母来北京照看孩子,居住是一个大问题!而抚养孩子、赡养父母的责任,让他们感到将来压力很大。
郑先生现在的烦恼来自快要出生的孩子。孩子出生后,奶粉、尿布乃至以后的教育都是不小的支出。现在的孩子要养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请保姆吧,太贵而且不放心,小夫妻俩觉得也没什么必要,因为家里的老人还可以指望。可是让老人来北京的话,怎样住又成了一个问题:郑先生虽然有两处房产,但都是一居室,这样的居住环境对于一家三口再加上来照顾孩子的老人,就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一起居住吧,未免太拥挤;分开居住吧,距离又比较远,往来奔波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也无法承受。所以居住在两处是非常不现实的。
所幸运的是,现在四位老人身体还不错,有能力帮着照看小孩,问题是没有全部退休,还不能由老夫妻结伴来北京。
此外,郑刚先生和理财师讨论之后,他才意识到:除了单位给上的保险之外,自己没有购买过任何商业保险,风险保障方面严重不足。特别是有了宝宝以后,家庭的开销增加了不少,自己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郑先生和妻子商量后觉得这方面亟需加强,否则一旦发生意外造成经济来源中断,孩子将来怎么办呢?
父母家里的经济状况在当地也只属于中等水平,只要他们不生大病,工资或者退休金是完全够用的。尽管如此,郑先生还希望将来自己条件好了,让四位老人来北京,他也能赡养老人,尽到人子之责。郑先生夫妇似乎每年都为了去哪里过年而犯愁,谁也不希望一个大家庭总是分开在三个地方过春节吃年夜饭。老人不在身边,不论谁有小病小灾,他们远在北京还真是爱莫能助。
郑刚夫妇希望自己能够快速积攒起钱,又碍于没有实现的途径,非常困惑。郑刚本来对股市或者基金等资本市场有跃跃欲试之意,但是由于没有涉足过,不知道如何下手,看到很多人炒股被套,也不免担心,所以8万元的现金一直活期存放。每当想起将来孩子教育、赡养老人、自己退休等等这些需要大笔支出的烦心事,钱不能增值还贬值,又实在心有不甘。真是左右为难啊!
理财师分析家庭财务状况
郑刚的家庭刚刚启航,将来需要花钱的地方的确很多,"看菜吃饭",对症下药,还是先来分析一下,郑刚家庭现在的资产状况是否健康?
针对主要3项家庭财务比率分析来看,家庭财务存在什么问题呢?
综合这三个家庭财务指标,可以看出郑刚先生家庭的资产质量较好,仅有少量负债,每月生活开销后还剩余超过50% 的结余资金,而资产流动性比率较高,留有近一年的日常费用开支。
从理财规律而言,一般流动性高的资产可以防备日常不时之需,但对重大风险的防范能力较差,而且资产收益率必然偏低,也就是说,郑刚先生家庭的财务状况和投资方式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风险保障不足。虽然夫妻两人都有大病统筹等基本社会保险,但是没有购买过任何重大疾病保险和寿险,一旦发生意外造成经济来源中断,生活质量会受到较大冲击。其二,金融资产投资结构不合理,表现在现有品种不够丰富,在现金、存款和其他投资渠道中可以再合理分配。而且其目前投资的房产资产占家庭投资组合的绝大部分,一方面承担按揭贷款较高的利息费用,另一方面以活期形式存放的银行存款只有极低的收益,说明家庭资产负债的匹配性和收益性安排不理想。第三,家庭负债较低,可以充分利用负债的杠杆效应扩大资金利用率和理财资金来源。如果考虑将来购买大面积的房子,应在量入为出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债务以应对现金流支付不足的问题。
理财师对家庭财务规划的建议
郑先生家庭的财务问题并不难解决,毕竟总体来说,郑先生的家庭财务情况还不错。但是作为普通的小康之家,总有着这样1. 安居乐业:为大家庭营造快乐大本营或是那样的"成长的烦恼",只有经过科学的理财规划后,家庭2. 前程无忧:建立全面的家庭保障体系财务才能转变得更为健康。3. 财富快车:构建合理的流动资金组合投资
当务之急,是要把郑刚家庭理财目标调整并细化如右:
AIM:安居乐业 为大家庭营造快乐大本营
孩子即将出生,要想安全可靠、经济实惠,郑刚夫妇只能请自己的父母来带小孩。三代同堂,其乐融融,但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这座快乐大本营该如何营造。
根据郑先生的实际居住情况,将来购买100 平方米左右的住房比较合适。据目前房产价格,如果将住房的价格控制在1万元/平方米左右,则住房所需总价款应为100 万元左右。
按照北京的房产行情,1万元/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基本在5环以外,居住的地点虽然比不上二环马连道附近繁华,但是郑先生夫妇工作地点在王府井()周边,属于北京的中心地区,无论从哪个角落来去距离都差不多。而且郑先生已经购车,交通上问题不大。
如果购买现房,还要留出8万元(含购房应缴税费)用于装修。家庭第三套房产,按规定首付款比例在40 %,因此郑刚先生要付出首付款40 万元,申请住房贷款60 万元,假设购房贷款利率与目前的银行贷款利率(5.94%/ 年)持平,采用等额本息还款的方式,期限为20 年,则每月还款约4698 元。每月还款压力还不算太大,但是40 万元的首付款,对目前仅有8万元现金的郑刚夫妇来说,压力非常大!
首付款不够,如何解决呢?郑刚夫妇手上已有两套住房,如果再购买第三套住房,不仅仅现金流不够,而且流动性差的房产在家庭资产中的占比就会过高,因此建议择机卖出一套房产,用所得的房款付新房首付款,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乃至提高首付款比例,减少每月的房贷利息支出,而且不会影响家庭的现金流量。
每月需还房贷4698 元,从还贷收入比看,尚不超过警戒线,即家庭月收入的40 %,因此房贷不会影响到现有的生活质量。新房入住后,目前的房子可供出租,按照区域平均租金2500 元/月,可以显著抵减房贷压力。
在解决住房问题上,还有一个灵活可行的办法,即在郑刚夫妇两人的居所附近,另租一套小房子供父母来京居住,预计日常开销每月增加1000 元。但这只是临时措施,因为郑先生夫妇作为独生子女,长远来看必须赡养双方父母,如果长期租住大房子,可能不如早做打算自购自住。所以理财师认为,租房只能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