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mennong
2009/11/2 13:55:12
上海银行 胡 佳
编者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温饱之余有了理财的需要。
理财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会有不同的理财目标,比如买房、结婚、生子、孩子教育、改善家居、旅游、退休养老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制订不同的理财规划;而即使面临同样的目标,每个人又因为家庭结构、收入高低及生活水平的不同,也需要制订不同的目标执行计划。
理财,需要科学规划;家庭资产,需要合理配置。而这一切,都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
《赢家周刊》与中国平安合作开辟"家庭理财配置"版面,我们请沪上多家精英理财团队的专业理财师为读者朋友量身定制家庭理财规划。
本栏目接受读者报名,我们将根据您的家庭经济状况,安排最适合的理财团队,通过与您直接沟通,设计切实可行的理财计划,以供参考或实际操作。同时,我们也欢迎读者点评理财师给出的方案,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本栏内容不代表对于任何特定机构之投资产品的推介,所作分析系基于有限信息作出,其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不供任何投资者或第三方用作赖以投资的依据。[请使用电邮或电话预约的方式:wwjohn@yeah.net;63521111-1741(周一至周五14:00-18:00)]
[读者点评]
[在上期 《高福利家庭如何向前冲》的理财配置文章中,41岁的徐先生是军人,有很好的福利待遇,竟然房子是免费的。太太则有较高的收入,孩子争气,教育的问题不必担心;夫妻的养老保障更是安全又牢靠。唯一的烦恼是也是甜蜜的--家里的闲钱如何投资打理。]
黄 玉:这类家庭让人羡慕,让人嫉妒。现实的问题都解决了,保险自然成了最重要的事情。理财师讲得对,"没有后顾,更要保险为先"。而在本人看来,保险本来就是这类"无忧"人群的消费品!
林 洁:看了理财师的"新手理财"提示很受启发。这样的文章最实用,给老百姓的帮助也最大。其实,即便是自称的理财能手,对许多基本的理财原理、概念也是一知半解,只是经过了一些操作,得到了一些所谓的经验。结果,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上去很机敏的投机,结果到头来发现,大方向是错误的。 "新手理财"的提示,就是告诉新人们不要迷信经验和所谓手段,关键看好大方向。
(本专栏欢迎读者参与,来信来电报名,让理财师为您的理财目标设计方案;也欢迎您点评理财师方案。
来信请寄:汉口路300号17楼投资理财部配置版,邮编200001。 )
姚先生是上海某知名医院的医生,月入1万元,年底奖金2万元。太太在世界500强企业任技术支持,月收入6500元,年底双薪加部分奖励,年收入9万元左右。小夫妻每月支出7000元,还要给双方父母各1000元的补贴,一年旅游支出在10000元左右。
结婚至今两年,两人已经积累了20万元的财富,其中理财产品8万元,储蓄型保险为5万元,定期存款4万元,活期存款2万元,基金定投月2000元现已累计5个月累计收益在10%左右。他们还拥有一套位于徐汇区住房,现价值100万元,先生公积金贷款现已剩16万元,每月公积金归还2100元。先生每月公积金和补充公积金为2400元,自买房以来一直使用公积金账户月充。妻子公积金及补充公积金账户每月1300,余额已有6万元,尚一分未动。
姚先生为自己投保了太平洋安泰的重大疾病险外加住院补贴的附加险,年缴费3000元左右。
■理财目标
最近姚太太怀孕了,姚先生开始考虑置换房屋,为孩子预备更舒适的新居,可是到底多大面积的房子、怎样的地段是自己力所能及又中意的呢?
随着宝宝的出生,孩子生长每个阶段所面临的开支是怎样的,家庭支出会发生哪些变化?将来孩子的教育也需要一大笔资金,如何为宝宝提供良好的教育,也是这对准父母需要考虑的问题。
■理财目标分析买怎样的房子合适?
购买房屋涉及的是房子的地段、房龄、面积、朝向、楼层等等,这些看似是具体的问题,其实归结到姚先生目前的困惑是一个货币化的问题。买怎样的房子,应该由他的货币实力来决定。
就目前情况来看,该家庭的金融资产较为分散,变现能力也各不相同,而且,这些生息资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不同的收益。鉴于此,完全可以保留原有金融资产。
目前,姚先生夫妻双方月公积金及补充公积金为3700元,假设所贷款项悉数由公积金及补充公积金账户承担不影响日常开支,须贷款20年,按现在的公积金利率基准利率,以等额本息的方式贷款,每月还款在3700元左右,可贷款在63万左右,外加妻子账户中的6万元及丈夫账户中的部分余额,则家庭总贷款大致可以在70万左右。
从资产负债及家庭收支比例简单计算,最终得出结论姚先生夫妇还是选择总价在150万左右的房产进行置换比较合理。当然还要考虑交通、学校、老人照顾方便与否等诸多问题,但是如果在各方面很难权衡的情况下,宁可暂缓置换房产或者用其他办法变通(比如租房),最好不要过度负债以增加未来的家庭负担。
■理财配置及建议买卖同期,抹去"时间成本"
置换房产的人都能体会,自己的房子一出手,手提着首付去找房,市里寻"它"千百度,回头望,房价已在层层走高!卖了房子再买房,等到找到合适的房子,房价已经涨了,手里的钱已经贬值,再回望原来卖掉的房子也已经涨了好几轮。而且,如果先卖后买,在选择新房的过程,身为准父母的姚先生夫妇可能为了生活的安稳而心态失衡急于求成,看房时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比较和挑选,也会为以后的居住带来遗憾。
姚先生夫妇要买房,一定要利用好时间差,先选好自己要入住的房源,然后买房卖房同时进行。这样,两处房产基本是在同一个时期成交,不至于吃时间的亏。但如果首付是等着自己的房子卖了才筹得的,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向双方父母或者亲朋好友周转一下资金。
如果姚先生从现居住的房屋搬出时已可搬入新房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在实际交易过程中,总不免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自己已从原住处搬出,由于贷款办理流程的原因资金不能到账,产证不能办理。总不能让准妈妈过颠沛流离的日子吧,所以也可以和上家协商以租赁的方式,先入住。总之,置换房产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也是为自己小小地理了一把财。
养育宝宝,精装二手房性价比高
姚太太现处于怀孕期间,将要面临生产和哺乳阶段,在这段时期生活环境不宜有大的调整生活规律也不宜被打破。因此,如果选择这个时期置换房产,建议选择精装修的二手房。因为孕产妇及婴幼儿都不宜在刚装修的房屋中生活,装修过程中的材料和辅料都有化学残留,会对胎儿和婴儿带来不可复元的伤害。
不过,虽然今年二手房市场没有经历所谓的"金九银十",但二手房价没有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交通便利、小区环境比较好的楼盘。
"教育基金"投入,时机最重要
在未来二十多年中,孩子会经历成长的各个阶段,而姚先生夫妇的职业生涯也会迎来机遇和挑战。望子成龙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教育的投入必不可少。越早进行教育规划,就能越早为自己的孩子筹集好这笔教育金。为孩子的教育金单独开立一个账户,每月硬性储蓄一笔钱,可以选择最稳健的银行定期存款,也可以选择长线投资的基金定投,或者选择一些保险公司推出的储蓄型保险产品。一些保险公司专为孩子设计的教育金计划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在利率高位时购买,约定利率较高则可抵御未来利率下降的风险。每年固定缴费连续缴10年或15年,保险公司每年根据投资状况分红并累计计息,到缴费停止日一次性返还或按固定日期返还相应的资金。这种教育金计划是强迫父母每月或每年节省下资金为孩子的未来教育做准备,还是一种相当有效的规划工具。
[理财师手记]
长治久安,职业规划是开端
看到这个案例很感慨,现在不少年轻白领住豪宅驾汽车表面光鲜亮丽,但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等等开销,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国内国际经济的大背景的变更交替,会给本来压力就很大的"白骨精们"带来更多烦恼。姚太太这次就深感来自经济危机的影响,原来每年以10%递增的工资现在不增反减,只是由于她处于怀孕期间才免于减薪,但如果企业利润增长速度持续放缓,等到她产假回来,仍面临降薪威胁。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花样年华"但不能安于现状,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不断对自己进行知识更新提升自我,做好未来职业的规划,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事业家庭双丰收。做好职业规划,打开收入的源头,永远是理财的开端。
[保险规划]
家庭升级,保险规划也升级
中国平安 杨春光
姚先生的家庭情况和我三年前的家庭情况十分相似,不妨把期间我的一些想法和家庭保险规划的升级过程作一次分享,供姚先生和广大年轻的父母参考。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也是整个家庭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同时会牵涉到三个家庭的重心集体向孩子转移。作为父母,无非就关注两件事情:健康和教育。所以,很多家长在这个时候往往会考虑给自己和孩子升级一套健康和教育的保险计划。而我在这个时候首先想到是,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要更加努力的工作赚钱。所以,我给自己增加了一份月缴型的投资连接保险,基本保额设为20万,同时附加50万的意外伤害保险,既是给自己提高了寿险保额,也是在为自己将来的养老金作准备。加上之前已有的10万重大疾病保险和20万的定期寿险,个人的累计寿险保额达到了100万元。此外,我也积极给儿子办了医保的参保手续,因为随着孩子一天一天的长大,男孩子的顽皮天性总是让父母担心,意外伤害风险也在逐步的加大。最近儿子上幼儿园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但是,不菲的幼托费用也让我开始再次意识到提前储备教育费用的重要性,于是我对儿子的教育费用计划进行了升级:首先给儿子增加了一份月缴型的少儿万能寿险,基本保额设得不高,只有5万元,同时附加了5万元的意外伤害保险和1万元的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另外,我又增加了一份基金定投,作为教育金的补充计划,如果将来用不到这笔钱的话,还可以转化成为子女的婚嫁金、创业金或者是自己的养老金,可谓一举多得。
总的来说,我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要加大家庭支柱的寿险保额,其次是增加子女的意外伤害保障,最后是尽早安排教育金的准备。尽量选择月缴或定投的方式,将压力分散到每一个月,养成定时储蓄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