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zhengcai
2009/10/27 10:02:37
针对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网银账户频频被盗的现象,记者昨日走访了银行业及法律界人士,他们就网银如何规避风险提出建议。
账上资金不宜过多
2006年8月,山东的吴先生网银被盗损失金额7752元;2007年1月,福建的蔡先生网银被盗损失21万元;2008年11月,四川的敬女士网银被盗损失7651元……
每一起网银被盗案件,几乎都让每一位受害者损失惨重。在当前还无法完全杜绝同类案件发生的时候,昨日记者到我市几家银行采访时,工作人员建议,对于大多用网银进行网上购物的储户来说,由于所需资金不大,因此最好将账户上的资金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要动不动就在账户内放上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资金。如此一来,即使不幸遭遇网银被盗事件,储户的损失也能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最好要使用软键盘
分析央视的报道不难看出,在诸多网银被盗案件中,通过木马程序盗取个人的网银信息,这是犯罪分子惯用的伎俩。针对这一犯罪特点,我市金融机构建议,市民使用电脑上网时,一定要定时对电脑进行杀毒,并及时升级杀毒软件。
需要格外提醒的是,使用网银的时候,有的网银登录界面会提供软键盘方式输入密码,市民最好要使用这种软键盘方式输入密码,因为这样一来会最大限度地避免密码被某些木马软件盗取。
此外,网银的登录密码和交易密码不要设置相同,并且密码设置尽量复杂一点,应同时含有字母和数字,不能单独由字母或数字组成密码。
储户索赔讲究技巧
让很多储户担心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网上银行被盗造成的损失,储户是得不到任何赔偿的,因为储户面临无法举证的难题。
据了解,90%的网上银行被盗案是因为密码泄露,但密码泄露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木马病毒、黑客攻击等。由于民事法律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无法举证的储户打赢官司的几率几乎为零。
法律顾问、伟盛律师事务所主任林晓阳律师认为,储户要主动规避风险,一是要登录正规网站,二是使用银行提供的上网工具,并尽量在私人空间进行操作,减少密码被盗的风险。如此一来,在发现被盗后,与开户银行协商解决不成时,也可提交到法院处理,并争取赢得法官的“讨论空间”,将举证的责任尽可能地转至银行一方。
网上银行被盗谁之过
近几年来,网上银行日益普及,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以下附上几个案例,并提供律师的观点,希望能对遇到类似情况的读者有些帮助。
(案例1)来自浙江的朱女士在上海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工作,她有两张建设银行卡,一张是普通借记卡,另一张是白金卡。2006年12月6日至14日,其普通借记卡被人从网上分22次消费、转账共计人民币9898.55元。12月19日,其白金卡被通过网上转走10万元。事后,朱女士通过银行查询到她在网上银行两个账户上的近11万元都被转到了福建的一个账户上。
【律师解读】在本案中,要先查清事情的真相。若是由于银行系统存在漏洞,导致网上银行账户被盗的话,则银行存在过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若是由于客户个人信息和账户密码等重要信息泄露造成的,则银行方面无责。客户可在公安部门侦破此案后向犯罪嫌疑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而无法向银行索赔。如果客户尽了一般意义上的审慎责任,操作无失误,网银账号仍被盗,同时,银行系统无漏洞,则双方均无过错,只能等公安部门侦破此案后向犯罪嫌疑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案例2)2007年12月3日,任女士在上午10点57分28秒和11点11分38秒,分别通过网上银行系统转走两笔款项,分别为10280.14元和10537.92元。收款方地点分别是石家庄和上海。转天,上海方面便收到了款,可转给石家庄方面的10280.14元对方却没收到。
【律师解读】如果任女士操作上没有出现失误,即付款账号、登录密码和收款方账号输入正确,则任女士无过错,款项未划转到收款方的责任只能由银行担责。银行提供了网银服务,就应当依约安全地将款项划转至客户指定的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