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石渠宝笈》并非“宝典”
查看完整版本:《石渠宝笈》并非“宝典”
2009/10/27 8:21:47
  几年前在收藏圈内曾发生一件真实的故事:某君花数十万元人民币购得一幅《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以为捡漏,甚是高兴。不久被人发现疑点,却是一件典型的"后门造"。他不仅找到了制造这件仿品的后代,又发现了大量的《石渠宝笈》著录的赝品。然后,这件东西再送拍卖行拍卖,竟然还拍得180万元,接手的买家是一位女老板。不知道现在这位新主人对这件东西有没有"新发现"?
  文汇报《鉴藏》专刊不久前发表了郭庆祥先生《庸俗的清宫皇家收藏》一文,引起了文化界和收藏界的热烈反响和争议。石建邦等专家先后撰文,提出了不同看法。那么,究竟《石渠宝笈》所收录的"皇家宫廷收藏"价值几何呢?还是其仅仅是个市场运作的商业概念。
  郭庆祥:庸俗的清宫皇家收藏
  清代皇家宫廷艺术收藏品(主要指《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是近年来海内外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大热门。每每标上"《石渠宝笈》著录"标签的拍品,在市场上就能够拍到一个出人意料的好价钱,并因此而引导了当前的收藏走向。但是,著名收藏家郭庆祥经过仔细长期地研究,对清宫皇家收藏特别是《石渠宝笈》著录的古代书画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对清宫皇家收藏所体现出的收藏趣味进行了尖锐地剖析。他提醒收藏者如果只是以平常心把它作为参考资料还行,要是真把它当做"宝典"盲目崇拜,那就非常危险了。
  前两天,有朋友前来,说最近拍卖市场过去清代皇家收藏的艺术品,尤其是《石渠宝笈》著录的古代书画价格飞涨,获利可观。你是一个大收藏家,何不也参与一下呢?
  我听罢微笑,说你停下,对于皇家收藏我一向觉得庸俗可笑,说客气点这是收藏的一个误区,说得不客气一点,那是麻雀跟着蝙蝠飞,费眼又遭罪,瞎折腾。
  见朋友表情一脸错愕,于是我为他详细道来。
  人们现在所谓的皇家收藏,大多是以清乾隆时期为主的宫廷艺术品,也包括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日常用品。确实,有清一代,康、雍、乾三朝可谓盛世,帝国版图和实力世界第一。尤其是乾隆皇帝坐享康、雍基业,附庸风雅,把自己打扮成一位文武双全,诗词书画、鉴赏收藏无所不能的太平君主,在他一手领导下的"文化大业",往往给人以海市蜃楼般的辉煌错觉。
  乾隆的收藏
  也"专制"和"极权"
  但实际上,清代皇帝由于其本身的文化自卑,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异常严酷。
  尤其是这位乾隆皇帝,色厉内荏,虚伪阴狠。表面上他弄得好像精通艺术,倡导风雅,其实只是他一人的自娱自乐,让真正的艺术家们靠边站了。他主持修《四库全书》,真实的目的不是保存中国传统的典籍和文化,而是假此机会搞思想大检查和大清洗。他本人亲自挂帅,审核严查并禁毁一切违禁图书,在长达19年的****过程中,共禁毁书籍3100多种,15万1千多部,销毁书板8万块以上,连戏曲剧本以及佛、道、回教的经书都不放过,因此给中国文化造成巨大的损失。又是这位乾隆皇帝,创纪录地大搞文字狱,清代80%的文字狱都是由他挑起,文人士大夫说话稍有不慎,即遭杀身之祸,而且株连九族。
  乾隆在收藏方面也同样"专制"和"极权",抹杀真正的艺术,所有事情都以他个人的喜好说了算,臣下们只有奉承附和他的份。这种专制的皇家收藏其弊病可想而知:首先是刚愎自用,真假不分。例如他先收到元代黄公望的一卷《富春山居图》,以为是真的,大加赞赏,在画上长短诗文识跋达五十六则。后来当真的那卷进宫后,他碍于自己皇帝的面子,又矢口否认真品。其次是夸示炫耀,糟蹋艺术。乾隆为了显示自己的风雅,常常在收藏的书画作品上随意题跋,乱涂乱画,他的诗文和书法都不高明。再加上他那几方俗称"五玺"的收藏章,触目突兀地盖在所有作品的主要位置,把好端端的一件艺术品弄得伤痕累累,面目全非,严重破坏了作品本身的审美性。在这一点上,说他是"破坏"文物的罪魁祸首并不过分。第三,好大喜功,滥用财力,制作了许多繁琐庸俗的新工艺品,虽然有些在工艺上登峰造极,但艺术品位繁缛琐碎,庸俗倒退。最后,因为乾隆皇帝的文化专制,所以由他自编自演的只是一场个人秀,臣工、文人、画匠们统统退居二线,被当做工具使唤,根本没有他们从事艺术创作的自由,最多做些歌功颂德的马屁文章,创造性的文化贡献几乎为零。总之,通观乾隆皇帝的收藏,只会做表面文章,虚荣炫耀,买椟还珠,本末倒置。
  古代书画的鉴定
  历来是乱象丛生
  现在许多所谓的藏家,过分相信乾隆皇帝的文化水准,甚至迷信他的鉴定眼光,高声叫嚷,乾隆皇帝比我们早200多年,他对古画的鉴赏水平肯定比我们现代人要高得多。有些人更是热烈追捧《石渠宝笈》,对书中的著录,或者上有"乾隆御览之宝"等印记的字画,无比迷信。似乎只要拥有这几颗鲜红的皇家大印,自己就沾上了皇气,找到了贵族身份。至于作品的真假与否、艺术水准的高低与否都一概置诸脑后。这种"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或者说买符号买身份唯独不买艺术的收藏现象,同样反映了这些收藏者的文化自卑。
  古代书画的鉴定,由于各种原因,历来是乱象丛生,莫衷一是。赝品和造假在古代是层出不穷。比如明代时,画家文征明的作品上午卖出,摹本下午就在市场上出现。即使乾隆本人也常常拿出内府所藏古画,命宫廷画家仿作,弄得许多东西真假难辨。晚清民国更是一个作伪的高峰时期。近年来许多海外回流的所谓古代字画瓷器,大多就是这个时期造假后专门行销到日本、美国去的。除了"苏州片"之外,其中就有专门仿作宫廷字画、御用瓷器的团队。典型的例子是几年前在香港一次拍卖会上创出天价的一件珐琅彩小瓶,其实也就是一件民国仿品。今天,在博物馆中究竟有多少古画是由张大千这样的仿作专家们制作的还不是搞得很清楚,不要说那些更早的高仿了。而且,解放以来,大多重要的古代书画作品,尘埃落定,基本均为海内外博物馆所藏,流散在民间的屈指可数,其收藏对象在质和量上都是非常狭窄可怜的。
  另外,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家组织的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对全国古代书画收藏机构进行普查鉴定,但其实际成绩也并不理想。
  收藏固然需要钱,
  但更需要眼力和远见
  现在,某些财大气粗的收藏者自以为有钱就可以摆平一切,买下文化;以为有钱就是收藏家,真是可笑。这往往也是拍卖市场宣传的一个圈套。收藏固然需要钱,但更需要眼力和远见。有人说:"一个国家在不能输出价值观的时候,是不能被称为一个大国的。"同样,当一个收藏家不能拥有自己完整而独特的收藏理念,并将这种收藏理念传播出去的话,也是不能称作大收藏家的。他也许只能被称之为一个藏品保管员,因为即使他花了亿万资财,也还是一个睁眼瞎,是不配收藏家这个称号的。还有,你千万要记住,收藏不能光想着赚钱,不能把赚钱放在第一位,否则他只能算作倒爷。
  石建邦:这种雅俗是相对的
  收藏"大佬"郭庆祥常常出语惊人,议论风生,素有"艺术警察"之雅号。他曾经批评当代艺术中的丑态图像是"伪艺疯狂",垃圾里的商机;还对收藏界的鉴定状况、艺术作品的收藏标准等提出种种质疑和看法,反响甚烈。最近,郭先生再撰宏文,炮轰清代宫廷皇家收藏现象,认为无论乾隆皇帝还是当代的某些收藏"暴发户",其收藏动机都是好大喜功,满足虚荣,藏品不但真伪莫辨而且大多没有艺术价值可言,因此是一种庸俗的收藏。文章一石二鸟,引起业内哗然。
  确实,他说得好像很有道理。康、雍、乾三朝盛世,就数乾隆的文化大业中,形象工程搞得最多,花费国库无数。他一手修《四库全书》,一手大搞文字狱,色厉内荏,夸饰炫耀。而那《石渠宝笈》是清宫收藏历代书画的总记录,但由于各种原因,收入假画不少,庸劣之作更是无数,其中歌功颂德的马屁之作尤为俗不可耐。
  文化事业,做总比不做好,建设总比破坏好
  不过,雅俗是相对的。文化事业,做总比不做好,建设总比破坏好。从文化大局方面衡量,不要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比起李自成之流进京的烧杀破坏来,乾隆爷们的文化事业允称辉煌,他们不但保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数精粹部分,而且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承,特别是物质文化史的巨大发展,同时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方面也获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
  要说牛,以乾隆爷为代表的"清三代"确实有它足资炫耀的资本,那时候的中国就是今天的美国,超级老大,经济实力世界第一。
  万国来朝觐见皇帝必须下跪,文化建设方面的气派也自是非同一般。即使在对待西方文化方面,国初皇帝们也持比较开放的态度,欧洲传教士云集北京,朝廷聘请洋人汤若望掌管天文历法,并制作各种科学仪器。康熙向外籍教师学习几何、代数、微积分,仿照西洋建筑格局建造圆明园,今天即使里面的一个水龙头也被"妄人"们追捧到几千万的天价。记载雍正生活的一本《行乐图》更告诉我们,他当时的衣着打扮曾经一式假发西服领结,模仿过欧洲宫廷的时尚。宫廷画家中除了中国人外,照样还有郎世宁、艾启蒙等西洋画师供职御前。甚至后来的慈禧太后还专门请美国女画家绘制油画肖像送到世界博览会上展出。这些西洋血液无疑使清代的艺术面貌更加丰富多彩。尤其在工艺品的制作方面,可以说是全世界的能工巧匠和珍贵材料用来供清政府驱使服务。因为皇帝好西洋钟表等奇技异器,所以当时欧洲许多作坊专门为之生产琳琅满目的钟表制品,进贡御用,至今仍陈列在故宫的珍宝馆中。为了烧制精美的瓷器,政府专门派遣督窑官负责控制官窑瓷器的生产质量,并求新创变,无论从设计、绘画,到制造,均可谓登峰造极,创造了艺术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峰。即使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瓷器工艺仍然无法与当时的成就比肩。据瓷器专家耿宝昌回忆,周总理生前曾六次批评景德镇瓷器生产的质量低劣,无法与乾隆时期相比。另外,在玉器、景泰蓝以及玻璃等杂项工艺品的制作方面,乾隆朝同样也达到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今天,"乾隆工"已经成为工艺制作顶峰的一个代名词。
  总的说来,乾隆皇帝作为一个艺术文化财富的集大成者,其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建立了一套精美高雅的宫廷文化标准,在这一点上与西方宫廷文化相比毫不逊色,并且成为世界文化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宝库,影响深远。今天郭先生如果将之一概斥为庸俗,那是以偏概全有失公允的。乾隆时期扬州盐商富得流油,钱多得没处花,但就是没有文化,有人造个马桶也要大得晚上爬梯子才能上去,以为高雅,好比现在某些"煤老板"买车一买悍马十辆一样,遭人耻笑。相比之下,乾隆与他们,究竟是谁俗谁雅?
  高雅和庸俗各自虽有底线,但有时往往见仁见智,没有明确的分界。有时候还彼此转化,所谓大俗大雅,经常最俗的东西可以变得很雅,而很雅的东西却又会变得很俗。
  "学术"两字看似清高,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模糊含混的概念
  仔细想来,郭先生批评清代宫廷庸俗收藏,与他多年来大谈学术性收藏,高标自己的收藏品位大有干系。所谓学术性收藏,也许本意是想与那些捡破烂、投机性和炫耀性的收藏拉开距离、撇清关系,借以彰显自己的清高门户。但是,在笔者看来,"学术"两字看似清高,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模糊含混的概念,像一个大箩筐一样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这好比汽车的概念,夏利和奔驰都是汽车,但在性能和质量上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一点,似乎郭先生没有讲清楚。
  还有,收藏品位的高下其本质也不是石崇斗富,以价钱贵贱为唯一指向。以某些收藏"暴发户"们的常识看来,奔驰比夏利好,劳斯莱斯更比奔驰牛气,而当他们看到别人玩游艇、玩飞机时也许就更自卑更没有底气了。现在许多人实际是以这样的攀比心理来玩收藏、看收藏的。但真正的收藏其实不比这些,这些都是形而下的东西,真正的收藏其实比的是一个收藏家的境界、眼光和气度。雅俗之间的分寸往往也在这里面微妙拿捏。
  元代画家倪云林,历来被视为清高绝俗的"高士",他最懂雅俗之别。传说他曾经因为拒绝豪强首领张士诚弟弟的求画而惨遭毒打,人们问他遭打的具体细节,他就是不肯吐露,说这种事情"一说就俗"。他清楚,俗的东西是不能多说的,特别是出诸像他那样的高士之口,一旦你说出来,那么你也变俗了。同样,高雅的东西也是,只能去做,不能标榜或吹嘘,否则也是一件很俗的事情,非常跌份。
  因此深究起来,目下鼓吹的所谓"盛世收藏"也是一个庸俗的伪命题。相比之下,放宽收藏的视野,我倒更加尊敬那些在国家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保存文化香火免遭毁灭而节衣缩食、散尽家财、四处奔走的人士,他们的收藏品格才更显高贵。所以,张伯驹、郑振铎等人的乱世收藏故事才是最让人品味收藏冷暖,领略藏家雅俗的。
  不过话得说回来,今年春季以来,从林风眠的假画事件到现在郭先生对清代宫廷收藏庸俗性的质疑背后,让我看到了中国艺术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正面临着一场信任危机,或者说是一个反思阶段。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