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mennong
2009/10/27 8:19:39
回顾一下国内近几年拍价超千万元的古书画拍品,哪个不是打着《石渠宝笈》著录的旗号?恽寿平的《载鹤图》(3696万元)、马远的《溪山秋爽图》(3024万元)成交,莫不是拿《石渠宝笈》做金字招牌。
在清代的文化建设中,官方修史是推行"文治"国策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修纂各类史书、阐释历史,以配合统治策略,达到转移人心、扶持纲常的目的。《石渠宝笈》就是清代乾隆、嘉庆两朝编纂的历代宫廷收藏的大型艺术著录文献,其目的就是制定著录,推行和倡导当时皇家的文化标准,宣扬统治者的政治主张,为封建当朝者歌功颂德。
《石渠宝笈》是要建立维护皇家需要的符合封建统治者利益的文化标准
此前,康熙喜欢汉人的文化,酷爱书画,是他扶植了画风崇尚摹古和程式化的清初"四王",并使其作品成为皇家的绘画标准。这可能是他确实喜欢"四王"绘画的缘故。同时,从政治意义上看,"四王"作品的画面所呈现的"平淡面貌"恰与封建统治者希望达到的"天下安定"的政治目的相符合。所以,此后乾隆编纂的《石渠宝笈》也同样渗透着皇家统治者的政治诉求,是要建立维护封建皇家需要的符合统治者利益的文化标准,而非对艺术的真正推崇。
"四王"之一的王时敏在《西庐画跋》中反复强调作画要和古人同鼻孔出气,"于古人同鼻孔出气,下笔自然契合。"而同时代的石涛提出的却是"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美学思想,他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种"新奇"观点,却得不到皇家的赏识。虽然他两次被康熙召见,但他的绘画艺术却一直游离于主流之外。
从统治者对待"四王"和石涛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皇帝们真实的鉴赏能力和水平,他们一方面彰显对汉学文化的推崇,一方面也表露了他们对汉学文化的某些误读。再拿明清两代的官窑瓷器相对比,收藏界的共识就是:明瓷体现的是一种"雅"文化,而清瓷特别是乾隆官窑,由于刻意精工细作、纹饰繁缛华丽而显现呆滞僵化的风格,反映了其文化内涵的"俗"。同样例子,还在家具设计和制造上,影响当今世界极简主义设计风格的明式家具,其典雅品位远远高于雕饰过繁过滥的清代家具。
《石渠宝笈》著录的并非全部是精品和真品,这已成为学界和收藏界的共识
《石渠宝笈》仅仅是用文字记载的、没有图片的自晋、六朝、隋唐到清朝历代书法、绘画、碑帖、版本、缂丝等作品的"总账目"。它记录的是作品的名称、质地、尺寸、款识、前代鉴藏印记、题跋以及清内府印记、乾隆皇帝过目的题跋诗文。历史的真实情况是:因为乾隆、嘉庆两朝的内廷鉴定水平所限,而且受到皇帝个人眼力、喜恶的制约,不仅收录了大量的平庸之作,更收录了无数赝品,有的甚至故意以假当真。如以前我曾举例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其伪品首先进入宫廷,乾隆一见大加叹赏,屡屡题赞,甚为喜欢。后来真迹来了怎么办呢?他也明白真迹确实是好,但自己的话已说在前面了,不可能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就让手下的大臣去题诗贬低这幅真迹。这是由于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皇帝的家长一言堂造成的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行为,为后世的鉴赏带来了许多祸害。所以,《石渠宝笈》重要著录的画作并非全部是精品真品,虽然其中有中国美术史上的璀璨瑰宝,但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庸劣之作、伪作和仿作。
《石渠宝笈》著录的绝大部分作品被收藏在大陆和****两岸的博物馆以及一些外国博物馆中。现在市场上出现的标称《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其来源可能是当时以各种各样的名目被清帝赏赐出宫的或是当年清朝末代皇帝逃亡时被"折腾"掉的部分。
因为没有图片,就可能被"有心人"编故事、钻空子,使得从清末到民国,再到当今,无数人按《石渠宝笈》里的记述伪造它著录过的书画。
"皇家宫廷收藏"不过是市场运作的商业概念
同样被《石渠宝笈》著录的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前段时间又被拍卖了一次,如果确实是真迹,是一件顶级国宝,卖6000多万元我认为一点都不贵。但回过头来一想,真正的国宝哪会在拍卖市场上反复出现?
今天《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卖得好,明天就有更多的标称《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流向市场,似乎经过皇家收藏的就是真迹精品。但是,事实证明不是每张都是优秀的作品,也不是每张都是确真无疑的真品,特别是市场上流通的部分,更是鱼龙混杂。所以,"皇家宫廷收藏"的标签只是近年来艺术市场运作的一个商业概念,它本身并不代表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和真假。
今天的收藏圈,无非有两种人。一种人是自身具备一定的学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在市场中懂得独立思考,相对比较理智;另一种人则缺乏必需的知识储备,对艺术品的选择更多的是依赖外部信息。保真是收藏的基础,精品体现收藏的格调,而当前艺术鉴赏的严重缺位和作伪猖獗,造成了某些人对著录从宠信走向迷信。如果收藏者或投资者过分地、非理性地夸大著录的作用并奉若神明,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今天我们谈《石渠宝笈》,是倡导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不畏权贵,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提出疑问。我认为,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历来是共存的。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去认识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不能含糊其辞,人云亦云。历史的糟粕,即使再古老,再华丽,也不会变成沉甸甸的文明记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创造性地发扬民族文化精华,才能重拾"文化自信",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