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退休族再就业为赚养老资本
查看完整版本:退休族再就业为赚养老资本
2009/10/26 17:15:02
  如今,人类平均寿命越来越长,学习周期越来越长,工作的时间反而越来越少。有人提出这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浪费。因此,一部分拥有“智本”的退休族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努力,同时希望利用对自己的“二次开发”赚取更多的养老资本。

  随着时代的不同,退休也已经有了不同的含义。以前,退休对绝大部分老人意味着颐养天年,追求长寿。如今,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老人的心理、体力、社会适应能力比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已经从工作单位退休的老人,却不希望就此闲下来,他们继续寻找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或事业,力图实现人生的“第二春”。

  退而不休目标指向更广

  这是一个“非典型退休”的人群,他们大多年龄还不算大,有不同程度的文化和技能,他们一个口袋怀揣的是社会基本养老制度给予的基本养老金,另一个口袋装着自己谋得的第二份收入、事业和精神寄托。

  据相关统计和调查,2007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53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1.6%,预计到2010年,我国老龄人口总量将突破1.74亿,2026年超过3亿,2041年将达到4亿。而在我国现有的1.6亿左右退休老人中,约有30%左右已经想到要继续充实自己退休后的另一个口袋,以满足自身养老在经济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需求,同时甚至可能补贴一部分给子女用于买房、子女教育等。

  相比年轻人和中年人,虽然已退休人士的年龄较大,但是他们本身也有一些天然的优势。比如经验足、阅历深、人脉广、性格稳当、办事牢靠等。

  以下我们通过几个案例,给准退休族和已经退休的老年朋友们一些参考和借鉴,看看怎样在自己的健康状况可以承受的基础上,让自己的退休生活成为自己职业生涯和事业上的“第二春”。

  技术型老人继续发挥余热

  家住北京的穆太太,退休前在中科院地理所工作,主要搞环境保护。参加过北京市东郊、北郊的环境评价和国家课题。2001年退休,当年退休金2100元,这两年又涨了不少。

  但是不服输的穆太太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当时我想着,反正也没人要我带孩子,与其在家闲待着,还不如继续发挥余热呢,既是对社会做点贡献,也可以增加自己的退休收入。我退休后,国家大项目还拿了三两个,像内蒙古河套灌区配套改造环境影响评价,给我带的课题组经费50万元,还有海南岛、云南等地的项目。经费中的10%是奖励给我的,所以每年也能有几万元这类收入。有了这些钱,我和老伴都挺高兴的,女儿在欧洲,我和老伴去玩了8个国家,我们还去了新、马、泰、俄罗斯,因为有额外挣得的收入,所以我俩没动国家给的养老工资。老伴比我早退一年,他拿科学家终身成就奖,他也是退下来不闲着,参加了数字化海淀的课题,比我还挣得多。这部分钱,我们主要买些保健品,一部分还能留下来做储蓄、买国债。另外我们喜欢看书,每年书报费都上千元。”谈起退休后的工作和生活,穆太太笑得眼睛都眯了。

  事实上,中老年人求职虽然受到年龄、身体等条件的限制,但他们丰富的经验无疑也是一块金字招牌,只要有一技之长,通常就比较容易找到工作,比如原单位返聘或加入其他公司。因为银发族丰富的阅历和技能水平是企业最为看重的,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的人际关系,只要身体尚健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就能够胜任相关公司的工作。另外,他们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使其养成了踏实、诚信的良好品德,这也是不少企业需要的。此外,中老年人才还能指导年轻人,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很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战斗型”老人:下海当上老板

  除了利用技术上优势,退休后获得第二份收入,一些精力充沛、有一定技术、人脉等资源的退休人士,还下了海,自己做老板,知识转化为经济收入。

  1998年退休后,搞了一辈子天线的肖教授建成海天天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当时,中国一些小城市出现了市内移动电话热,肖教授开发了30多种规格的天线产品,而国外品牌供应中国的只有2~3种规格。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肖教授就从国外厂商夺得90%以上的PHS基站天线的市场份额。到2001年海天产值跃上6000万元以上。肖教授在退休以后成了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

  另一个例子出现在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副研究员陈荣梁教授退休后,发明了“四防”眼镜,还开办了自己的眼镜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其实,创业之路,年轻人可以走,老年人也可以走。

  有人说,60岁就是第二次40岁。在告别了房子贷款、孩子的大学学费等沉重的负担之后,拥有养老保险保障,足以让不少退休族有胆量释放压抑已久的****,尝试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因此,最有创业****的往往不是大学毕业生,而是部分刚退休的“白领”。

  据国外研究,37~90岁是一个人出成果的时期。老年人拥有年轻人没有的丰富的工作经验、人脉关系和广阔的市场、客户资源。如果老人有人脉,有网络,有较强的创业热情,那么在退休之后尝试一下自己当老板是个什么滋味,也不错。可以说,老年人创业有先天的优势,比年轻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退一步讲,老年人创业即便失败了,还有一份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本养老金可以继续领取,不像年轻人没工作了就没饭吃了。

  另一方面,老年人创业,非但不抢年轻人的饭碗,相反如果老人开一家公司,势必要招收年轻人来工作,等于还能为年轻人提供就业岗位。

  避开“第二春”的绊脚石

  虽然大部分老人有再就业、参与社会服务、从事家务劳动的愿意,但是,老年人开创事业第二春的道路上还有很多不利因素,需要家人、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比如,退休老人的创业之路颇为艰难,家人的反对、舆论的压力,政策的缺失,成了他们创业路上的“绊脚石”。

  比如,前面我们曾提到的上师大退休的陈教授开眼镜公司,家人的不理解却一直困扰着他:“儿子说我退休了还继续工作,别人会认为他没本事赡养老父。我只得遇人就打招呼,办公司是我自己的兴趣,儿子待我蛮好的。”

  对于老年人再返职场,社会和企业给予的支持还不多,特别是因为60岁以上老人到企业或机构上班,没有纳入工伤等基本保险范围,一旦出事后赔偿问题很容易产生纠纷,也没有地方可以积极给予恰当的补偿,是个较大的难题,还需要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司法部门、老年维权部门等给予通力协作和支持,比如尽快出台与《劳动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配套的措施,尽快建立和完善在老年人自愿及量力情况下“再就业”的权利保障问题,让老年人在老有所乐、老有所求的情况下,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老年人在参加企业返聘或招聘时,也要事先关注这方面的风险,可以要求企业主通过为老年工作者购买团体意外险等方式,来做好充分的保障准备。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