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weik88
2009/9/26 22:17:42
这天,27岁的刘军起了个大早,到火车站接爷爷和父亲。一个人在外打拼六年,刚贷款买了套房,刘军急迫地想让远在江西老家的亲人,趁国庆来自己新居热热炕头。
小时候几乎没见过人民币
"该知足了!我像小军这么大的时候,天天吃玉米、啃地瓜,连白面都吃不上。1949年冬天成家,全家只有1米布料,做条裤子还短几寸,冷啊。"想起当年,刘军的爷爷很感慨,"你奶奶成天念叨没钱,绞尽脑汁想的是别饿肚子。"
刘军的父亲告诉记者,小时候几乎没见过人民币。直到考上城里中学,母亲把他送出山头,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卷,打开一层又一层、里面是喂猪攒的一块二毛钱,用针线仔细地缝在他裤腰上。
数据是最客观的证明:生活在1949年的中国人,每人每天只能有约13克油料、17克肉;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近20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08倍。
百姓"理财神经"觉醒
如果说刘军的祖辈是"一贫如洗、无财可理"的话,刘军父亲这一代早期的理财观则变成了"理财=记账+省钱","清一色"存钱给娃娃上学或"购大件"。有统计显示: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80年代,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高达34%。
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简单的储蓄存款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多人的需要,于是一个个新鲜的理财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普通人的生活:1979年,国内保险业务恢复;1981年,国债发行恢复;1986年,首个证券柜台交易点设立;1990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1994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诞生;1998年,首批证券投资基金启动。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理财致富成为全社会的重大课题。
钱袋子鼓了,烦恼多起来
让人记忆犹新的还是2005年开始的那波长达2年多的牛市,把原来不知道股票、基金为何物的投资"门外汉",纷纷"吸"进了门。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还在读书的大学生,全扎在交易所或电脑前"炒股、买基"。"买了吗?哪只啊?"成了最流行的问候语。
从"清一色"储蓄到"五彩缤纷"综合理财,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国民财富逐渐积累,老百姓的理财方式、财富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祖孙三代感叹:钱袋子鼓了,烦恼反而多起来。温饱早已不成问题,但是怎么"用钱生钱",用多少钱存款、买保险,拿多少钱炒股投资,什么样的理财产品适合自己,怎么养老,这些可能都是富裕带给我们的新"烦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