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weik88
2009/9/26 20:58:15
央行近日发布的《2009年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指出,通胀预期有所显现,这让不少投资者心存忧虑,因为通胀的发生,一般情况下会让家庭资产出现缩水。在这种背景下,具有一定抗通胀能力的保险产品开始得到更多人关注
关注保障与收益许多家庭有这样的困惑:购买了保险产品,合同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间返还。但是,即使每年按时定投,20年后即使全额或超额返还了,由于通胀的关系,这些钱也不值钱了。那么,究竟该如何购买合适的保险产品进行理财并抵御通胀风险?
对此,建议投保人务必合理配置保障类险种和理财类险种,从而在通胀预期情况下,既能对家庭可能遭遇的未知风险进行化解,又能具备抗通胀的优势,保证家庭生活质量不受侵扰。
案例:杨女士在一家医疗单位工作,丈夫为现役军人,夫妇俩有一个8岁的儿子正读小学三年级,且双方父母生活均不需他们负担。杨女士家庭现有大户型住房一套非市中心,市值130万元,尚有贷款12万元,股票现值12万元也是夫妇全部存款,基金定投每月600元,双方月收入约1万元,租金每月收入600元。他们计划3年内换购市中心80万元至90万元住房一套,换购15万元至20万元汽车一辆。当下,杨女士忧虑的正是在通胀预期下,如何才能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实现多元化投资。
分析:其实,杨女士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之一是应选择保本、增值的保险产品。
首先,在现金规划方面,建议杨女士进行多元化配置。根据杨女士目前的家庭开支情况,应预留2万元左右的应急备用金。这可以考虑银行存款、货币市场基金或短期银行理财产品,以求取得较高的资金变现性和近期收益。目前,杨女士夫妇有1万元的月收入、每月600元基金定投以及股票12万元,规划基本上已经完整,但必须从配置上予以调整,适当减少股票投资比例。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保险产品是首当其冲和必不可少的一项。由于丈夫身为军人的特殊情况,杨女士自然成为家庭的支柱,建议她适量购买主险和附加险,从而为重大疾病、人身意外伤害和身故提供有力的保障,累计保额应不低于50万元,保险费预算为3000元左右。
其次,在做好家庭应急备用金和风险保障覆盖后,建议杨女士进行稳妥的保险投资。目前,她把12万元家庭存款全部投资股市的做法并不可取,而应以分散投资、激进与稳健并举策略为上,建议从股市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做保险投资。譬如,分红型保险比较适合抗风险能力一般的投资者,收益也比较稳定,具有一定的抗通胀能力。又如,养老保险不啻为一种长期投资,其在投资者年轻时零存、年老时整取的特点,也值得杨女士考虑。
定期检视保单当然,在通胀预期情况下,投保人也不可高枕无忧,而应通过定期检视保单,适时作出调整来化解通胀压力。
保障需求能否与保险责任相匹配有人认为保险"买了就好",买后就放在一旁不再理会,甚至记不清自己买过什么险种,等到发生事故要理赔,才惊觉保额过低或保障不足支付需求。
笔者一位朋友曾投保一款终身寿险,到期领取保费却发现,投保时按当时消费水平所做的退休费用规划,当前根本不够用,然而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多见,究其原因,除了规划不充分外,通胀侵蚀保障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保险产品多数属于长期险种,从投保到期满或理赔往往需要10年、20年,甚至三四十年时间,因此投保人当初购买时认为足够的保额,到了许多年后很有可能变得不足。要知道,通胀的威力很大。假设通胀每年以4%的幅度增加,原来投保时的100万元保额在18年后,相对于投保时的购买力的50%,只剩下50万元。这个比例对于大多数投保人来说,并不是小数目。所以,为避免通胀侵蚀保障,投保人一定要定期检视保单额度,适时调整,以跑赢通胀为第一目标。
保险收益能否抵御通胀侵蚀毛先生去年花5万元购买一份分红险,但到期不足2%的收益率,让毛先生感觉物价的涨速都要高于这份保险的收益,还不如提前消费划算。其实,毛先生购买保险时未充分考虑通胀因素,是投保失败的主因。比如当时通胀率平均在4%,投保人选择分红险、万能险等投资功能较强的产品时,重点考量预期收益是否高于4%,如果保单保证在累积期间提供每年4%以上的最低获利,即超越目前的平均通胀率,便是较具抗通胀概念的品种。
如果对保单进行检视后,发现难以满足收益预期,有没有补救措施?当然有。对于养老、投资型保险,投保人可留意投资收益是否还有增值空间。若当前收益率较低,可适当调高投资额。不过,由于投资型保险专业性较强,建议在保险专业人士协助下对保障和投资额度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