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s179085343
2009/9/24 20:21:01
被誉为基金业"二次革命"的基金专户"一对多"如火如荼遍地开花,潜在需求的巨大和发行的火爆令基金公司欣喜不已。然而,专户"一对多"是否意味着稳赚不赔?其运行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火爆开闸却个性不足
在股票市场出现震荡后,基金专户"一对多"开闸,交银施罗德基金、景顺长城、鹏华、招商等16家基金公司共36只产品成为首批获批者。"一对多"产品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首开基金发行当日获批、当日募集、当日结束的纪录,随后第二批基金"一对多"产品也火速出炉。
数据显示,目前平均每只"一对多"产品能发到2亿元。而与此同时,新基金的首发规模却在骤降。Wind统计显示,7月份新基金平均首发规模高达53亿,但到了8月份,这一数据却降到了6.1亿。
的确,与传统产品相比,"一对多"产品有其自身的优势。以往基金公司的业务有两极分化的现象,除了对普通投资者销售的开放式以及封闭式基金以外,就只有理财专户"一对一"产品。而"一对一"产品的门槛较高,投资起点达到了5000万元,使得处于中端的投资者缺乏专属的投资渠道。而理财专户"一对多"产品推出以后,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据了解,"一对多"产品投资起点为100万元,一个产品最多接受200名客户,使得投资也区别于普通的基金产品。在基金操作方面,"一对多"产品更趋向于私募基金,没有持仓比例的要求,使得"一对多"产品经理能够更好地做到风险管理。
在投资策略上,"一对多"产品大都选择绝对回报,趋势交易。
然而,回顾近期发行的"一对多"产品可以发现,销售火爆的"一对多"产品设计却只能用循规蹈矩来形容。各家基金公司首批推出的产品基本和公募基金相同,只有"鹏程理财封基精选1号"在投资范围上体现出了差异化。
鹏华基金产品规划部总经理王瑞锟表示,首批"一对多"产品集中于固定收益类和灵活配置型产品,反映了国内基金公司对于"一对多"客户需求的共识,即满足客户对绝对收益的要求。
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当前的畅销趋势阻碍了当前"一对多"产品的个性发展。安信证券基金分析师任瞳分析认为,目前投资者对于专户"一对多"的产品需求旺盛,只要和销售渠道沟通好,"一对多"产品并不愁卖。相应的,基金公司在推出产品时还不需要突出产品的个性特征以吸引投资者。"随着一对多产品越发越多,投资者将越来越挑剔,这时候差异化的思路才会派上用场。"
业内人士称,未来专户"一对多"产品设计将更向个性化发展,可以在投资品种、客户区域差异角度等方面进行细分。此外,海外市场也给专户"一对多"产品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华夏基金设计了四类QDII专户产品:高成长股票产品、特定行业精选产品、基金精选产品、高信用偏债产品,分别对应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并非只赚不赔
旨在追求绝对收益的"一对多"产品是否已经成为了低风险高收益的代名词?业内人士提示,"一对多"产品不一定只赚不赔,其业绩也不一定必然超过公募基金,不一定跑赢指数。
专户投资的股票仓位限制是0-100%,市场下跌时可以将股票仓位降到零,很多投资者基于此判断专户做股票可以稳赚不赔。易方达基金刘晓艳博士表示,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虽然在合规性上没有仓位限制,但0-100%只是技术指标,理论上可行,真正在投资中还取决于对市场能否作出准确判断,而在现实操作中,要达到准确判断较为困难。
此外,刘晓艳认为,尽管专户产品在设计上有一定优势,但每位投资经理不一定能充分把握产品优势和每一波市场机会,因此存在一定风险。同时,投资者还需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去选择合适的产品,做到明明白白做投资。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有了业绩分成的绩效奖励制度,基金经理是否会在操作上产生偏好,目前尚不可知。当前,市场中已经出现了部门基金经理向私募基金靠拢的现象。此外,基金公司以及银行也初涉这类产品中去,在产品设计中是否存在着缺陷还未确定,投资者应当谨慎做出决定。
那么,投资者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一对多"产品?业内专家认为,个人专户理财的投资者首先要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资金运营需求和风险收益偏好,做好资产配置计划,选择合适的专户产品。其次,选择过往业绩优秀的投资团队和经验丰富的服务团队。专户理财与公募基金相比,更加强调"量身定做",从而对管理专户的投资团队和服务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其次,考量基金公司的综合实力。专家表示,历史和品牌积累丰富的基金公司,经过牛市熊市的历练,能够更好地面对不同的市场状况。此外,在选择基金公司时,还需要查看基金公司在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业务上的表现。
冲击公募基金?
从表面看,基金专户"一对多"与"一对一",只是在投资者的数量上有所不同。然而,正是"一对多"这一数量上的差异,使部分专家找到了质疑其"专户理财"性质的突破口。"一对多"产品推出后,如何保护公募基金持有人利益不受损害让业内专家疑虑重重。
"理论上'一对一'可以认定为普通的专户理财,而'一对多'在本质上就不能算是专户理财了。"申银万国证券首席分析师桂浩明认为,"一对多"业务是变相的专户理财,从特征上看,它更接近于私募产品。由此,问题也随之而来:一家基金公司,同时管理公募基金和类私募的"一对多"理财产品,会不会产生利益输送现象呢?"毕竟,从公司经营的角度来看,把一对多产品的收益水平做上去,要比将公募基金的净值做上去,相对效益显然要大得多。"桂浩明表示,尽管基金公司会采取诸如建立防火墙等措施,使得两类产品在具体操作上隔开,但要从根本上杜绝利益输送,仍然困难重重。
目前公募基金仍然是基金公司管理的最主要资产。因此,协调"一对多"业务与公募基金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是保证基金公司业务顺利发展的基础。事实上,刚刚起步的"一对多"正面临投资经理奇缺的局面,于是,让公募基金经理转岗救急专户成为基金公司最普遍的选择,而这将使本来投资人才就不宽裕的传统公募基金普遍面临人才匮乏。
此外,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表示,产品特征决定专户在投资上大进大出,一旦规模壮大之后,其操作特征很可能加大股市的波动幅度,公募基金传统的运作环境将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