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祖孙三代话理财:60年从"清一色"到"五彩缤纷"
查看完整版本:祖孙三代话理财:60年从"清一色"到"五彩缤纷"
2009/9/23 20:10:02
  这天,27岁的刘军起了个大早,到火车站接爷爷和父亲。一个人在外打拼六年,刚贷款买了套房,刘军急迫地想让远在江西老家的亲人趁国庆来首都粘粘喜庆,到自己新居热热炕头。
  从北京站到新家这一路上,刘爷爷、刘爸爸一边瞧窗外美丽的京城,一边话起家常:娃们离家越来越远,钱越挣越多又越觉得不够花。
  "该知足了!我像小军这么大的时候,天天吃玉米、啃地瓜,连白面都吃不上。1949年冬天成家,全家只有1米布料,做条裤子还短几寸,冷啊。"想起当年,刘军的爷爷很感慨,"你奶奶成天念叨没钱,绞尽脑汁想的是别饿肚子。"
  刘军的父亲告诉记者,小时候几乎没见过人民币。直到考上城里中学,母亲把他送出山头,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卷,打开一层又一层、里面是喂猪攒的一块二毛钱,用针线仔细地缝在他裤腰上。
  数据是最客观的证明:生活在1949年的中国人,每人每天只能有约13克油料、17克肉;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近20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08倍。
  "同事来家吃饭,猪肉8两6毛5,土豆1斤半1毛,辣椒1毛。欠隔壁林大妈两张一尺布票抓紧时间还……"路上刘军父亲又向记者说起了前两天在家翻出来的30多年前老账单中的一页。
  "爸,咱家是先有我还是先有电视?"刘军插话问道。
  "先有你,改革开放后单位效益才好起来,开始有了余钱。那时,你妈一发工资就去存定期,也没啥其他理财想法,攒段时间就买个自行车、缝纫机。"刘爸爸说,"那时候,万元户可了不得。每月吃利息就有100多块,比工人工资都高。"
  如果说刘军的祖辈是"一贫如洗、无财可理"的话,刘军父亲这一代早期的理财观则变成了"理财=记账+省钱","清一色"存钱给娃娃上学或"购大件"。有统计显示: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80年代,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高达34%。
  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简单的储蓄存款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多人的需要,于是一个个新鲜的理财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普通人的生活:1979年,国内保险业务恢复;1981年,国债发行恢复;1986年,首个证券柜台交易点设立;1990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1994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诞生;1998年,首批证券投资基金启动。
  随着一个个"理财元年"的诞生,百姓的"理财神经"开始觉醒,财富人生也开始告别单调的存款,变得"五彩缤纷"。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鼓励老百姓通过储蓄、国债、基金、投资股市等获得正当合法的收入,理财致富成为全社会的重大课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库券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先是摊派--单位从工资里扣10块钱,后来发现利率高,大家就排队买。"刘爸爸说。
  让人记忆犹新的还是2005年开始的那波长达2年多的牛市,把原来不知道股票、基金为何物的投资"门外汉",纷纷"吸"进了门。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还在读书的大学生,全扎在交易所或电脑前"炒股、买基"。"买了么?哪只啊?"成了最流行的问候语。
  从"清一色"储蓄到"五彩缤纷"综合理财,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国民财富逐渐积累,老百姓的理财方式、财富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祖孙三代感叹:钱袋子鼓了,烦恼反而多起来。温饱早已不成问题,但是怎么"用钱生钱",用多少钱存款、买保险,拿多少钱炒股投资,什么样的理财产品适合自己,怎么养老,这些可能都是富裕带给我们的新"烦恼"吧。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