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s179085343
2009/9/23 3:57:14
新中国成立前,四川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农村改革,农民生活今非昔比。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省农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生活标准。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的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正在变成现实。在昨日召开的"辉煌60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省委农办副主任杨新元通报了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60年的辉煌成就。
农业
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194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仅1093万吨,生猪出栏仅310万头。新中国成立后,从"以粮为纲"到"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产业分割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发展,四川农业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农业生产正在加快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正在加速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供给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00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903.4亿元,是1949年的209倍,其中畜牧业产值占50%以上;粮食、油料、水果和水产品产量分别是1949年的3.2倍、12.1倍、127.7倍和200倍;生猪、牛、羊及家禽出栏分别是1949年的29.1倍、33.2倍、33.7倍和14倍;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
新中国成立时,四川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以水利为例,除都江堰灌区以外,其余广大地区农业基本是靠天吃饭。目前,全省有各类水利工程63万处,其中各型水库6715座,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238倍。
农村
一村一品专业村达3694个
我省是全国较早开始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省份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邛崃等地就出现了农工商、林工商、牧工商等农业一体化经营的雏形。2008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6865户,其中销售收入上10亿元的达19家,超过100亿元的1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867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达3694个,一大批跨区域的标准化专业生产基地正在形成;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共带动农户1073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54.4%。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发展开创新局面。据测算,1978年四川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为80.1∶15.5∶4.4,到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变化为28∶49.4∶22.6,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农民
去年人均纯收入比1953年高73倍
我省成功打造了"川妹子"、"川建工"、"川厨师"、"川数控"等劳务品牌。2008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达2023.4万人,劳务收入达1228亿元,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劳务输出总收入全国领先,成为全国的劳务经济大省。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实施,新农村建设迅速推进,扶贫开发水平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农民的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从1953年到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5.7元提高到4121元,提高73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73.6%下降到2008年的52%。目前,89.2%的村通了公路,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在47个县启动,农村居民享受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目前,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水务管理体制、农村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将焕发出新的巨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