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朋友的介绍下,我第一次买了两只股票型基金和一只货币型基金。买完后那两只股票型基金几乎就没有正收益的时候,倒是那只货币型基金天天进钱,虽然不多,但天天有钱赚的感觉真好!转眼到了2006年,股票型基金却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窜,几天的工夫收益就超过了货币型基金一年的收益……到了2007年,股市简直就是个猴市,上蹿下跳,基金净值也随之大幅波动,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不过,这期间我学会了通过网上银行认购新基金从而节省手续费……"
这是一位白领在某理财网站相关论坛中向人们"晒"她的"养基"经验的帖子。从这位白领的经历中我们发现,一个普通投资者的"养基"史,其实就是资本市场在某一阶段发展变迁以及人们投资理念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理性的真实写照。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最新统计,截至2009年7月底,我国已有61家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着502只基金,基金总份额2.29万亿份,基金净值2.55万亿元,基金投资账户超过了1.78亿户。数据表明,基金的专业理财优势得到社会认可,基金投资正成为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渠道。
"基民"诞生
基金作为新生事物开始出现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对理财的概念还十分生疏,那时,储蓄或购买国债是最重要的理财渠道,而炒股还只是少数人参与的陌生游戏。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2年,中国推出了37家投资基金。当年6月,中国第一家公司型封闭式投资基金--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同年10月8日,国内首家被正式批准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深圳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成立。1993年8月,淄博基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以此为标志,基金进入了公开上市交易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基金通常被称为"老基金"。
由于设立和运作随意性较强,"老基金"存在发展与管理相脱节的状况。随着时间的推进,还逐渐暴露出投资方向不合理、收益水平和对投资者的回报太低等种种问题。
规范基金市场,使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真正成为稳定资本市场的健康力量,真正成为投资者寻求财富增值的有效手段,变得切实而紧迫。
1997年11月,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79只"老基金"中有4只被清盘,其余75只被清理、整合为29只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中国投资基金业正式走上了"新基金"时代。 1998年3月,国泰、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成为我国成立的第一批基金管理公司。同月,两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呱呱"坠地,成为我国首批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此后短短两年,华夏、华安、博时、鹏华、长盛、嘉实、大成、富国等基金管理公司一一浮出水面,并与国泰、南方一起被业界称为"老十家"。
到1999年年底,10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并上市的新基金总数达到22只,资产总值达到574.22亿元;至2000年6月,基金资产规模占整个市值的比重增至13.62%。基金业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高潮期。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被吸引至股票市场,并与基金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2000年,推动A股市场延续牛市行情的,除了股民外,还有了一个新的不容忽视的群体,市场称之为"基民"。
"取信于民"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发展壮大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伴随着阵痛。
仍处于摸索阶段的基金行业,内部存在着一些违规操作成了公开的秘密。很快,基金全行业遭遇了一次信任危机。
2000年10月,媒体刊发的一篇题为《基金黑幕》的文章揭露了当时基金利用"对倒"制造虚假成交量,利用"倒仓"操纵市场等严重欺诈行为。市场哗然。基金公司、媒体乃至专家学者们纷纷加入了这场有关基金业生存规则的大论战,监管部门随后介入调查。
2000年12月,时任中国证监会****的周小川在一篇题为《在规范与发展中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的主题报告中指出,由《基金黑幕》这篇文章引起的讨论中,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探讨和意见。2001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指出8家基金公司存在的问题,基金黑幕事件暂告一段落。教训是深刻的,整个基金行业由此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痛苦反思。
由此,制度建设开始提速。
2001年6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引入了"好人举手"制度,即要求设立基金公司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先决定举手做好人,对自己的证券投资交易行为负责;同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基金公会成立,标志着基金业开始进入自律发展的新时期;2004年,几经修改讨论的《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实施,基金行业正式进入法治时代;2007年,快速壮大的基金再次面临基金经理频繁更换、基金老鼠仓、投资者教育不到位等新老问题,证监会的主动、快速介入显示了监管体制的日益成熟……
至今,股票市场经历了2001年开始的长达4年的熊市,2006年的单边上扬,2007年的喧嚣以及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的大幅振荡,基金行业也随之经历了业绩的剧烈波动,但是,不管风吹浪打,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业发展这条主线却以一贯之,从未更改。
无可否认,是股市的巨大财富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基金投资者的参与,但是,如果没有日益细化的法律法规、监管细则以及日益透明的信息环境的保驾护航,基民如何能够放心大胆地将自己的"财"交由基金来"理"呢?
创新创富
制度是行业发展的外部驱策,创新则是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于基金行业而言,创新更是其完善产品线、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理财需求,适应市场变化、强化投资者收益的根本手段。
回顾整个基金市场的发展历程,基金行业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创新高潮:一是2002年基金品种的创新实现了重大突破:从股票型到混合型,再到纯债券型、指数型,让刚刚在2001年9月才认识何为开放式基金的市场应接不暇。但"基民"们是幸福的,因为从此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这一年,首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获批,基金"封转开"也提上日程。也是在这一年,基金业资产管理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二是2007年国投瑞银瑞福基金揭开了封闭式基金的创新大幕,封闭基金开始了如何避免被边缘化的有益探索。这一年,华夏、南方等多家公司的QDII业务先后获批,基金投资"走出去"全面开闸;同时拉开序幕的还有基金公司的专户理财业务。也是在这一年,基金资产管理规模攀上了3.28万亿元的峰值。
可见,基金的创新往往与基础市场的发展以及投资者队伍的壮大相辅相成。未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基金行业可望迎来更多对于产品收益结构等环节的优化与新的尝试,而这无疑将为"基民"带来更为可观的创新收益。
如果从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开始算起,基金行业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12年,它是这十余载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以及居民财富快速增长的见证者,同时,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机构以及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渠道,它自身又是推进经济发展、人民致富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