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发行的次新基金,还未满岁就两头挨骂。首发时市场虽震荡走高,但趋势尚不明朗。为了减轻代销机构和准投资人的顾虑,基金公司突出宣传"新基金有最长达6个月建仓期"这一不算卖点的卖点,言下之意是"将根据市场走势来主动把握时机"。不曾想从2月到6月,指数上涨超过40%,让那些操作谨慎、仓位较轻的次新基金错过了机会。质疑、嘲讽声鹊起,有投资人表示,只要新基金的封闭期一过,马上赎回套现,转投火爆的指数基金,因为指数直指3800点!面对自己的基金因仓位轻、收益低而将可能引发的赎回潮,诸多次新基金的掌门人或主动、或无奈地开始了加仓。
计划不如变化快,刚增仓位的次新基金,还没享几天幸福时光,一个"动态微调"带来了跌幅5%的"7·29",继而把8月股市一步调下去22%,次新基金一点收益全"交公"不算,还批量跌破1元净值。因基金而起的投诉、追究责任等状况又冒出来了。
次新基金的尴尬,反映出基金行业发展不成熟,其操作手法与散户没啥两样,也反映了销售人员专业水准与"理财"要求有距离。监管上也有一些问题。例如,前期高位密集审批偏股型基金乃至沪深300等指数基金,让人们对管理层的"呵护"浮想联翩。又如,对新基金成立规模必须不低于2亿元的限制、对建仓期仓位比例的硬性规定等,都或多或少助推了不理性的行业行为。当然,最"尴尬"的还是一部分投资人,他们对基金至今不能用"长期投资"眼光和"风险收益"心态去认识与面对。看到不久前高位疯抢新发指数基金的新基民、次新基民们,刚刚"入市",就被"教育",真有些不忍,他们怎么就是不相信,基金和其他商品是不一样的,抢购来的往往是亏钱机会,没人要的时候才是赚钱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