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伍中华:生于20世纪50年代,遵义市湄潭县抄乐乡楠木村
伍菊月:生于20世纪70年代,遵义市湄潭县某公司职员
张卫军:生于20世纪80年代,贵阳市某公司网络技术员
三代理财:
50年代的人:节俭光荣、消费可耻。那时老百姓的理财观就是看谁更勤俭节约,借钱过日子是令人耻辱的,那个年代讲究一个"省"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你没钱,我没钱,社会主义刚发展。"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
70年代的人:吃饱肚子、钱存银行。当时老百姓的理财观念普遍出现,除了维持较低的吃穿用度,填饱肚子外,想尽一切办法在银行存钱,那个年代讲究一个"攒"字,为的是早日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自行车,半导体,不吃不喝也要你;绿军褂,警察蓝,纳双鞋底就过年"。
新世纪人: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现在有了多余的钱,许多人都会考虑如何保值升值,理财是人们谈论最多,平时谈论最多一个"挣"字,现在理财已经成为一门很时髦的学问,居民理财意识的觉醒增加了其对理财产品的需求,也反过来促进了理财产品的供应,目前我国的理财品种主要包括存款、债券、基金、股票、保险、信托、期货等几大类。
对话:
【伍中华】"那个年代,人人日子过得紧巴巴,那时谈理财是一种奢望。"那时一家老小四五口人,我们家种着那几亩薄田,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平时,家里的母鸡下了蛋,不舍得吃,那时候一个鸡蛋才三角钱。卖了十几个鸡蛋得几快钱,就得计算好哪一块钱用来买油盐酱醋,哪一块钱用来穿衣扯布,还得留下一块来防着万一有什么小灾小病。剩下的用手帕包起来,偷偷藏在某个角落里,藏进去的是几个钱,拿出来的还是那几个钱,时不时地拿出来数一数,求个塌实。那时候节俭光荣、消费可耻。如,煮鸡蛋,总是把鸡蛋洗干净后放在粥锅里煮,为的是省点水和火;吃剩下的菜汤舍不得倒掉,早晨切上几刀菜叶放在锅里,再把剩菜汤和粥一块儿熬,美其名曰"烫咸粥";我吸的烟,是买的烟叶,自己卷的;大人们一些穿破了的旧衣服,经过老伴的巧手加工,又穿到了孩子们的身上。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由于我和爱人的精打细算,在当时大多数人普遍生活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家过得"丰衣足食"。
【伍菊月】我和我爱人的工资加起来不过几百元,还需要赡养父母,家庭生活开支大,日子过得也很拮据。我们这一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机遇,当时也不知道如何理财,就是有了些钱存在银行里。由于身受父母简朴生活的影响,继承了父母的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优良传统。"对于理财,以前的我们百姓没能力、没意识,也没有渠道。"记得当时国库券开始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里销售的时候,几乎无人问津,因为大家的理财观念、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不强,除了一知半解,更多的是担心和观望,当看到买国库券的人获利的时候,我也开始排长队购买。由于我和爱人合理的理财,家里逐渐富裕起来。
【张卫军】"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我理财的方式。"我在银行存的钱很少,平常看的最多的新闻就是财经新闻,也时常和同事、朋友谈论股票、基金,也炒股养基。从大二开始,我就开始证券公司实习,经常去高校听专家的讲课,萌生了投资的概念,考虑股市风险大,所以我先从基金着手,1个月下来也小盈利了600多元,以当时的总体行情来看,业绩尚可。快乐才是理财的最终目标。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股市大跌了,我就自我安慰"投资有风险,有涨就有跌"。但我清醒地认识到,理财是实现资产长期保值增值的工具,而不是短期暴富的工具,理财是一种生活方式,重在长期投资并且心态要坦然。"在我们这代,大学生炒股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了。而且近几年来理财产品、衍生品大量涌现,今后也许高中生,初中生也会参与投资。现在的理财方式不断推陈出新,相信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