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曹文忠老人仅能用每月微薄的补贴买上几包香烟和几块肥皂。60年后的今天,老人不但将每月的部分退休金存入银行,还会和家人一起探讨当前最适宜的理财产品。谈到新中国百姓理财的变化,老人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这些在建国前真是不敢想象"。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到理性",中国百姓的理财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政策支持,更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百姓迈向"全民理财时代"的步伐。
百姓理财经历"从无到有"
谈到新中国60年来的理财变化,家住南开大学家属区的离休干部马老师回忆道:60年前在部队里享受的还是供给制,供给范围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很少的零用津贴被用来买零食,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存钱"这个词汇,更不要说理财了。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享受按照职务确定的工作津贴,自己一家开始有了收入,但抚养子女、赡养老人也让自己有了经济压力,省下几块钱,还是为了保证日常的生活。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马老师一家人开始知道把钱存到银行里,不但安全,每年还有一点的利息收入,"如果要说理财的话,这恐怕就是开始了"。现在,马老师和老伴开始将每月的收入分类打点:一部分存入银行,作为日后的养老资金;一部分购买服装、家电,用于提高生活质量;还有一部分托儿女购买信托产品,获得更好的财产性收益。"赚多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享受国家经济增长的实惠。"马老师说。
而现在,理财已经成为每一个家庭的"必修课",靠投资获得收益成为不少百姓努力的方向,"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提法也首次出现在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来自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的数据,截至2009年9月4日,沪深两市共有A股账户13289.87万户,有效账户11524.99万户。
股票、基金让理财"从冷到热"
1988年,一位名叫吉姆·罗杰斯的美国人来到中国工商银行位于上海的一个小型"股票"交易柜台,在翻译的帮助下购买了几只中国"股票"。当时,很少有人拥有股票投资的意识,而被视为中国资本市场"风向标"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两年后才正式开业。
1992年11月,我国第一家比较规范的投资基金-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揭开了我国投资基金业发展的序幕。但当时连股票都是新鲜事物,基金只是极少数人投资的"专利",绝大多数普通百姓还不知"基金为何物"。
2006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A股市场新一轮牛市启动。2007年上证综指从年初的2700点一度升至6000点以上,股票投资者的数量迅速增加,在"炒股"者的眼中,股票开始显现出金子般的价值。"周围同学都炒股了,虽然有赚有赔,但将自己的资金与宏观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感觉太吸引人了,不买一点股票感觉就落伍了",在某房地产企业做财务工作的余小姐告诉记者。
现在,只要随便打开电视、广播或是翻开报纸,都可以轻易看到或听到大量的理财资讯;书店里的理财书籍往往被摆放在十分显眼的位置,网上书城的畅销排行榜上,理财读物经常能够成为宠儿。中国城乡居民正在共同步入理财新时代,这些在60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
随着保险、黄金和外汇等投资渠道的拓宽,百姓理财方式也日益丰富和多元。面对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百姓的投资热情早已被点燃,更多的百姓开始困惑:我们到底该投资什么呢?
全民理财"从****到理性"
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几十年间,先后多次出现短期投资热潮,最狂热的躁动莫过于2007年"基金热"的兴起。股票型基金成为2007年中国街头巷尾最为热门的话题,就连不少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拿着退休金,从原来购买国债的队伍中转向了购买基金的柜台。很多新基金在柜台10多分钟就被抢购一空,有些基金甚至不得不采取"打新股"的办法进行比例配售,"上投摩根内需动力"首日募集资金竟接近900亿元!
但从今年以来,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工作的冯胜却选择了收益稳定的债券类产品作为理财品种,"现在感受最深的就是,投资中过于激进和过度悲观都不可取,无论经济形势如何,理财都要充分考虑风险承受力,把跑赢CPI作为目标足够了。"
国际金融危机下,绝大多数的投资理财产品出现大幅亏损,经受这场洗礼的中国百姓,正在逐步接受稳健投资的理念。一些提供投资品的金融机构也正在适应这一变化,积极调整旗下投资品的结构。
"国际金融危机揭开了金融衍生品曾经高深莫测的神秘面纱,在这些宣称'高收益'的衍生品背后,其实潜藏着同样高的风险。对于像我一样需要养家糊口的工薪族而言,这样的东西还是不碰为好。"在北京一家世界500强公司担任渠道主管的张锋说。
随着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改变了投资理念,即从单纯的"从股市涨跌中获益",逐步转向"从公司发展中获益",中国百姓迈向"全民理财时代"的步伐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