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即将迎来她的六十华诞。
从1949-2009年,是一段最不可能被重复的历史。这60年,是一段激越之旅,铸就了无数传奇。
我们试图回望过往,并记录。
在这历史被创造的过程中,人们所拥有的****、喜悦、呐喊和苦恼……
还记得吗?泛黄的记忆中,那一张张"中国人民银行整存整取储蓄存款单"、被赋予了爱国热情的国库券,以及那让无数人为之疯狂的股票……
蓦然回首中,从一张储蓄存单到涨涨跌跌的千余只股票,普通百姓的细微生活之中,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乡居民家庭财产和财富观念的巨大变迁。
60年来,中国人正通过越来越多的财富来源渠道,更新着越来越新的财富观念,同时也拥有更多的家庭财产。
"爱国国债"变身理财工具 折射理财巨大变迁
"全新82年100元国库券、一口价 6500.00 元","1985年50和100元国库券、一口价 48888.00元"……这是某著名购物网站上陈列的一类特殊商品,产品图片显示的是红红绿绿的"纸币",这就是令每个中国家庭都留下过深刻记忆的国库券,如今则物以稀而贵,成为收藏家们手中把玩的宝贝。
旧的纸质国库券虽然少见了,债券作为一种理财方式却悄然渗入了百姓生活中,正变得越来越稀松平常。可以说,从过去被动购买国库券到如今主动将债券作为个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正好折射了百姓理财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巨大变迁。
国库券记忆
梳理国库券的历史会发现,建国后,国债发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集中于20世纪50年代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第二阶段是自1981年国债恢复发行之后的"中华人民币共和国国库券",1982年发行首张1元面额的国库券,这是首套面向社会公众发行的国库券。
和许多人的记忆一样,王女士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到国库券这一事物的,在每月不足百元的工资收入中,有近一半金额是以纸质国库券的形式发放的,"你不要也不行,所以曾经大家意见都很大,"她说,那个时候购买国库券,几乎没有人是出于理财的考虑,而更多的是被动购买。
最初,这些国库券发行到了居民手中之后,不能出售转让,因此都成了"死钱",只能等待到期去银行兑付。王女士专门准备了一个硬皮的笔记本,将国库券都小心翼翼地夹在笔记本封面套封的夹层里,细加保管。
"为了鼓励大家买国库券,经常能看到银行门口挂着长条幅,宣传国库券发行,吸引大家去买,"王女士说,这在当时成为一大特色。政府需要通过发行国债来大量筹集财政资金,因此,购买国库券也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意义,被赋予了爱国等更深层次的含义。
说起这个国库券的历史,还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杨百万。关于他如何通过倒卖国库券而发家,市场和媒体有不计其数、精彩纷呈的传言和描述,并将他塑造成了一个传奇般的人物。而事实上,在买卖国库券身上淘到第一桶金,往简单了说,杨百万就是想方设法践行了资本市场上最为简单的一个赚钱道理--低买高卖。
而能够发现价值洼地,除了他自身的敏锐市场嗅觉外,当时国库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流动性差给杨百万创造天时更是促成他淘金成功的最重要原因,让他有了"赚政策的钱"的机会。
1988年,部分城市开始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形成了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 但是各地的国库券交易差价很大,杨百万也是在此时一举成名,他到全国各地折价收入国库券,转而带到上海市场上平价卖出,中间差价相当可观。因为在当时物质还不算非常丰富的年代,当时许多百姓急于将国库券变现,因此不惜以低于面值的价格卖出,这也是杨百万能够成功淘金的重要条件。
变身理财工具
现如今,"爱国"之说早已和国债没有了必然的联系。国债也回归到了其投资工具的纯粹定位上,投资者面对它的心态也更为理性。
1995年,无纸化的记账式国债开始发行,场外债券市场也在同年被停止,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债券市场。1998年,国债实物券的形式正式被取消,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成为国债发行的两大主要形态。
除了在80年代被摊派购买了几期国库券,王女士此后再也没有和债券市场打过任何直接的交道。"那几年家里收入也不多,又正是用钱的时候,哪里还有闲钱去买债券。"在1995年到2007年的时间中,债券离普通人越来越远,和机构投资者却走得越来越近。
进入2007年后,正值物价上涨较快的时期,通货膨胀压力下个人财富保卫战激战正酣,常常可以看到居民彻夜排队为抢购凭证式国债的情形。但随着2008年底物价从高位回落,国债购买者的队伍又一次萎缩,更多的留下一些投资更加保守、风险偏好较低的中老年人。
也正是在2007年开始,王女士再一次和债券产生了接触,不过和上一次购买国库券有了很大差别。当时股市火爆,王女士也忍不住加入了股民大军,开始了股海沉浮,"起初一点都不懂,在银行存款的时候听销售人员介绍基金还不错,就买了一些基金,"正是这基金,同时连起了王女士和股票、债券的关系。
2007年底股市牛转熊,王女士买的股票型基金也一路看着大幅缩水,但是到了2008年下半年,随着债券市场的火爆,债券型基金一路高歌,经不起各种宣传的轰炸,王女士狠心将股基赎回一半,转而买了债基,这成为令她至今津津乐道的成功一役。
到2009年,虽然债市出现反复,但是她的债基投资还是保全了盈利,这样王女士深切意识到了债券投资的稳健优势。
"报纸电视上都说债券应该长期投资,进进出出不划算,"王女士说,因此,她打算把手里的债基坚守住,几年后再盘点战果。
从人情保单到量身定做 保险走上理财个性化之旅
意外保险、旅游保险、养老保险、少儿保险、健康保险……虽说刚起步,但陈林(化名)和朋友去年一起创办的网上保险超市还是能吸引不少网民驻足停留。
和股票、基金、债券、存款一样,保险正作为一种理财方式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从过去单一的意外险产品,到现在琳琅满目的数千种新品,从过去难以推托的人情保单,到如今量身定做的专属产品,保险已经走上了个性化之路。
初入寻常百姓家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在北京成立,宣告了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大型综合国有保险公司的诞生。而真正让寻常百姓开始了解保险这一新生事物,是在1992年友邦保险重返上海滩后。
1992年,由友邦保险引进的个人营销体制登陆上海,寿险营销业务员登上了舞台。当年加入友邦,现任友邦上海资深营管处总监的贺秀琳,可以说是上海保险市场的拓荒者之一。
"保险公司是做什么的?"
"没听说过,是不是卖保险箱的。"
"保险是为你提供风险保障的。"
"可我住的地方离单位很近,没有什么风险啊。"
回忆起17年前的客户拜访,贺秀琳至今感慨万千:"很多人不知道保险,也不了解友邦,甚至有客户仅从名称上判断,认为友邦可能和杜邦一样,也是卖油漆的。"客户对保险、对公司的懵然不知,无疑增加了贺秀琳的工作难度。
尽管做陌生拜访,主动和别人约谈,是很难为情的事,但贺秀琳坚信保险是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保障工具,是爱和责任的承载物,唯有通过营销员的不断沟通,才能让更多的百姓走近这个新生事物。
友邦引入的个人营销体制随后在各国内保险公司得到复制。1994年,平安、国寿都纷纷开始采用这一制度,1996年中宏保险等一批合资寿险公司酝酿而生,越来越多的营销员开始走近百姓,保险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舶来词。有更多的人深切意识到,保险具备着其他投资工具所无法替代的保障优势,是家庭财务基础的平衡器、稳定器。
个性化之路
"现在产品越来越丰富了,完全无法与十几年前同日而语。"贺秀琳回忆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市面上销售的保险产品只是一些相对简单的意外险,随着老百姓对重大疾病风险、养老金筹划、投资理念的逐步认识,才催生了保障更加全面的保险品种。
另一方面,消费者的理财观念已经日渐成熟,已经具备很不错的金融基础知识和正确的保险理念。消费者在保险、理财方面的需求越来也越多元化,这使得传统的、单一的保险产品因为固定模式的局限很难真正投其所好,很难提供给消费者完全中意的选择。
于是除在保障功能拓宽上花心思外,已经有一些保险公司开始将自己的产品努力往"个性化"的方向上考虑和开发、推出。从投保、理赔到给付,无不体现创新的色彩。"保险产品永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家住北京的黄先生,最近对某合资寿险公司推出的"量身定做保单"兴趣甚浓。据他了解,这款新保险给了消费者随心所欲的余地,可以从1至60年中选择缴费期限,不必拘泥于传统产品3年、10年或20年的限制,甚至连领取的方式都随意。保额设计也非常灵活,区别于一般产品保额为1000的倍数,保额可以设置为1的倍数。一番权衡后黄先生说,想把太太的生日数字作为保额,很有纪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