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在与众多大小亏损客户周旋的同时,C行本身也已经是伤痕累累。
所以,在尝过2008年的苦头之后,保本型产品看上去俨然是外资银行们兜售理财业务的华山一条道。
7月6日,中国银监会一纸《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原本萧瑟的结构性产品看似再遭警示。
撤退
实际上,《通知》并没有关闭结构性产品的大门,有关结构性产品《通知》仅在第四条和第16条有所涉及:第四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坚持审慎、稳健的原则对理财资金进行投资管理,不得投资于可能造成本金重大损失的高风险金融产品,以及结构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其中结构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被市场理解为包括结构性产品。
此外,第16条规定,"理财资金用于投资金融衍生品或结构性产品,商业银行或其委托的境内投资管理人应具备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资格,以及相适应的风险管理能力。"
而根据中国银监会网站的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已经有63家中外资银行取得了衍生品资格。
换言之,这一条规定对于绝大部分的中外资银行而言,已经不构成门槛或限制性规定。
然而,这仍旧不能挽救结构性产品的颓势。尤其是,以汇丰银行为代表的部分外资大行,2009年以来已经几乎撤出这个热闹的地盘。
根据上海财汇信息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12月,汇丰银行所发售的各类挂钩利率、股票、基金、指数的结构性产品总量达到71只,仅次于渣打银行,略超过如今的结构性产品大户荷兰银行。
截至7月28日,汇丰银行今年以来所发售的结构性产品仅有区区4只,而原本就不以结构性产品为重点的花旗银行,同期发售的结构性产品亦不过13只。
收益全景
尽管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汇丰们为何要大比例撤退结构性产品市场,但毫无疑问的是,自从去年春节后爆出的"零收益"事件后,收益是关乎结构性产品命运的最现实问题。
根据普益财富公开资料显示,从7月10日到16日,共有15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其中有7 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未实现预期收益,其中3 款2 年期与基金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仅保住了本金,实际年收益率为零,而另1 款"股票指数商品联结型"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也仅取得0.6%的实际年收益率,与预期相差甚远。
据本刊不完全统计,花旗、汇丰、渣打、东亚等四家外资银行已公布的2008年到2009年到期的84只保本型结构产品中,在未扣除汇率因素之前,有12只年化收益率超过10%,17只年化收益在5%~10%之间;此外,有34只产品年化收益在2%~5%,甚于11只低于2%。
比如,在2008年内到期的结构性产品中,仅花旗银行就有两款产品到期为零收益:其中一款挂钩道琼斯欧元区斯托克50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和日经225指数三个国际股票指数;另外一款则是挂钩紫金矿业 集团,重庆钢铁 ,兖州煤业 ,中国远洋控股、中国中煤能源 、广州富力地产等6大香港上市股票垫息的结构性产品,由于挂钩标的的选择以及产品运行状况的问题,这两款产品最终以零收益告终。
同时,花旗银行在2008年6月到2008年11月发行的一款挂钩ishare新华富时A50中国指数基金的5个月结构性投资账户,其到期年化收益仅为0.089%,接近于零收益。
本刊统计显示,渣打银行在2007年推出的8款挂钩欧元兑美元汇率的产品,其到期收益均为零;而另外其在2008年9月的一款挂钩于欧元兑美元汇率的产品收益增长率为1.8%;该行在2008年9月到期的一款挂钩于道琼斯工业指数的保本型股票挂钩产品收益率仅为1%。
此外,东亚银行的"聚圆宝2"由于"触及事件"导致收益率为零,而发行于2008年8月的"立盈宝1"和"立盈宝2"的年化收益均止步于0.36%。根据本刊统计显示,2006-2008年发行的结构性产品中,年化收益率达到10%以上的有3款,5%-10%的有11款,而大多数则徘徊在4%左右,甚至达到零收益。
尤其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与C行的那四位千万乃至近亿元资金重量级的客户曾经账面折损数千万的神秘产品类似,尚且有不知数量的结构性产品,其收益情况外界几不可知。
即使目前,部分银行的结构性产品历史收益情况并不透明。其中:一直是结构性产品的发行大户,荷兰银行并没有任何公开的相关到期收益的披露;至于2008年猛推结构性产品的汇丰银行,其网站也只是保留部分产品说明和收益决定方式,而没有进一步的详细信息。
而有关未公布的那部分产品,其到期收益到底如何,全然是谜。
无法参透的概率
然而,即使对于实现超过10%收益的结构性产品而言,其复杂的收益实现条件规定亦让人难以琢磨。
直接的表现是,所谓挂钩利率、汇率、股票、基金或者指数的产品,其收益情况并不一定与所挂钩标的的市场表现正相关,而是千变万化。
一位外资银行的理财师称,结构性产品的运作模式是将募集的资金,先扣除一小部分资金作为相关费用外,剩下的资金用作两部分进行投资,一部分用于购买债券 、票据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实现保本的目的;另外一部分则用来购买挂钩相关指数的"期权"票据等金融衍生工具用来看涨或者看跌相关标的。
"产品能否取得高收益,主要取决于其采取的期权策略。"他说。
东亚银行的一位内部人士则认为,结构性理财产品能否获利,主要看其选择的期权模式能够达到的概率。银行所选取的期权模式是由银行计算得出的成本以及和国际投行进行沟通而得出的:若银行预算的成本比较高,达到预期收益的概率就相对较低,反之亦然。
同时,由于对成本的计算和利润的期望不同,也导致了银行会选择不同期权。他认为,投资者在购买结构性产品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产品条款内容,对于挂钩和经济波动比较大的标的,要斟酌其概率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收益的目的。
然而,这远不是普通人甚至所谓专业人士可以完成的任务。
上海财经 大学统计系一位副教授称,由于难以掌握足够的数据,加上市场行情决定因素过多,即使是统计专业出身的人,也难以计算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概率。
"挂钩利率、汇率、指数的结构性产品,其收益概率分析都离不开宏观经济甚至是全球经济的预测与分析,而这些参数本身就是变动的,这导致最后推算的预期收益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他说,"说白了,结构型产品就是以预定条件为收益前提的产品,但这种收益的预定条件发生还是不发生,多大概率,不在一般人掌控之内,更无法推算结果。"
对于根据历史数据进行的"倒流测试",他指出,历史的情况可供参考,但基本不可能重演,所以基于"倒流测试"基础上的收益模拟,也最多只有参考性。
他还指出,各类结构性产品看上去千奇百怪,但仍旧有共同的特征,"有些产品其实就是散户融资给机构,使机构以一定成本获得不同程度的杠杆来投资,最后根据约定的前提条件进行收益分成。"
"这样的产品有一定风险,但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方向是一致的。"他指出,目前国内许多信托 产品,包括创新型的封闭式基金都采用有类似的结构,"但是,在事实符合预测时,因为有杠杆作用,机构的收益一定远远大于个人投资者。"
他指出,现实中也确实会发生机构看反的情况,其代价是以所投入的资金为限来确保合约规定的本金或收益。
"更确切的说,这样的结构性产品投资标的,本质上不是所谓的利率、汇率、基金、股票、指数什么的,而是投资于某一种事先约定好、与这些参数变动方向相关的一种收益分配方法了。"他说。
更耐人寻味的说法,则是来自于一位有着多年高端客户理财经验的外资行内部人士。他指出,虽然他本人并没有介入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但从所销售产品来看,许多是迎合了当时的投资风向,"大宗商品高的时候就推大宗商品,澳元 火的时候就主推澳元……"他说,"事后证明多数是在高位接盘,加上结构性产品流动性差,一旦市场反转客户也没什么办法。"
另一个问题是,根据财汇信息统计数据,大约3成的结构性产品尚且以外币计价。
一位外资银行人士称,对于外币结构性理财产品而言,其投资比重和市场标的都由外币构成,这种情况下,银行在运作过程中一般需要先将人民币 兑换成美元或者其他外币货币进行投资,在产品到期后,再将将运作本金和收益兑换回人民币。在没有采取任何对冲措施的情况下,两次汇兑行为都可能产生汇率风险。
换言之,即使外币计价的产品获得了较高回报,由于本币和存款货币间的汇率差异问题,产生的收益比例亦有不足以弥补汇兑风险的可能。
"虽然是保本类投资产品,但投资者在计算收益概率的同时也应当警惕汇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