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红色文学”初版珍品难寻
查看完整版本:“红色文学”初版珍品难寻
2009/9/14 13:23:35
  1949年到1966年间的文学,习称为"十七年"文学。重新全面审视"十七年"文学发展,可看出以工农兵为主角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领域中。沿着反映人性、人情、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几次明显的创作浪潮,1966年以前出版的经典长篇小说,有一个形象的概括--"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三红一创"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这些书印象为何尤其深刻,是因为小说改编过电影和电视剧,两种艺术形式互动互补,印象尤为深刻牢固。
  开山之作
  《新儿女英雄传》是"十七年文学"中最早的一本。这本书先是连载于《人民日报》1949年5月25日至7月12日的文艺版,单行本第一版由海燕书店于1949年10月出版印行,作者孔厥和袁静,郭沫若和谢觉哉分别作序。这本书后来有多个版本,都是彦涵作的插图,每版的插图都有不一样的地方。《新儿女英雄传》1951年改编为电影,谢添饰演的张金龙,李景波演李六子,正面人物不脸谱化。此书还有外文版。出版于1949年的《吕梁英雄传》也是一部标志性的小说,它甚至可以看作十七年文学英雄形象的先驱性作品。早期珍本的寻访十分艰难,即便是专业人士也得费尽周折。这提示我们:"十七年"文学经典的初版本已经是凤毛麟角。
  积淀为美学教科书
  有的小说在"文革"前的传媒利器--收音机里有个"长篇小说连播时间",每天中午半小时,好像是12点半到1点。当年听收音机的这个节目颇似今日之电视连续剧,到点必听。"十七年"经典小说收入语文课本也是能够传之久远的手段。又因为收入的是经典小说的片段,印象尤为深刻牢固。比如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这是"文革"前最后一部在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连播"中的节目,又是在1974年入选"恢复高中"的语文课本中,欧阳海临终前的一段内心独白,成为许多年轻人进入文学领域的第一课。
  "十七年"军事文学小说,几乎都作过跨历史语境的修改,使现代长篇小说付出了意义流失、艺术损耗的代价 ,同时也带来文学史叙述的尴尬。从民间收藏的角度,英雄形象塑造的轨迹有逐渐强化的趋势。文学中英雄的经典形象,十分有趣地体现了民间价值取向。民间收藏和红色记忆两套各自的语符系统在此时显然成功地融合。"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三花"的初版、插图版、精装本、外文版和连环画本等系列收藏已经有了爱好者群体,目前它们的价格40至450元不等,取决于品相。原创作者的签名本价格,拍卖会上八年前就值500元。
  红色年代的生动叙述
  草明的《火车头》、柳青的《铜墙铁壁》、孙犁的《风云初纪》、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赵树理的《三里湾》都是不朽佳作。现代中国的革命历史是当时作家们创作的最丰富的资源。一大批文化审美含量非常高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七八年间,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鼓舞人之作颇多,老舍的《龙须沟》关注底层、关注日常生活的视觉,对新政府的感激之情落到细处,得到了人民的喜爱。老舍的《茶馆》则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收获。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沈西蒙等人合作的《霓虹灯下的哨兵》、艾青创作的《国旗》、郭小川、贺敬之等诗人选取政治题材进行创作,他们的诗作被称为中国当代的政治抒情诗,****澎湃,联想丰富,节奏铿锵。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7年里,文字朴素明快、基调乐观刚健的美学风格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茶花赋》、《长江三日》、《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樱花赞》等都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毋庸讳言,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无可替代的作家群体,依然是我们心中所仰慕的作家。大量的作品一点一点在读者心中积累下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十七年"艺术精华应该成为当代收藏门类。
  "十七年"也有"三部曲"
  1966年以前有"三部曲"雄心的作家很有一批,可惜真正最终实现雄心的没几个,实现了的也是跨越了十年浩劫后实现的,实现的很勉强,--前强后弱。如《红旗谱》的第二部叫《播火记》;《艳阳天》的第二部是《金光大道》;《创业史》预告的是四部,可我只看到了"互助组阶段"的第一部。欧阳山的"一代风流"是多部头的长篇小说,1966年前出了第一卷《三家巷》和第二卷《苦斗》。在第一卷预告了以后的几卷是"苦斗"、"庄严与无耻"、"到延安去"、"大地回春"。第二卷《苦斗》如期出版了,1966年以后出版了第三卷《柳暗花明》、第四卷《圣地》,第五卷《万年春》,好像完成了最初的所有预告,真是一个特例。
  红色文学经典最值收藏
  几十年后,在旧书摊淘书,红色经典首版特难找。"十七年"成名的那些作家,概莫能外--第二部小说的质量总超不过第一部,曲波如此,杨沫如此,梁斌也如此,除非是那些只写一部见好就收的"一本书作家"。最值得单拈出来一说的是《暴风骤雨》里的韩老六,是写得最出彩的大地主形象,冯兰池比韩老六又胜一筹。而王荣宪《青春之歌》封面底稿(水墨画)、古一舟《林海雪原》封面及插图原稿(水墨)、柳成荫(原名沈荣祥)《汾水长流》、《铁流》封面(水墨)、彦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封面(木刻),估价大致每幅四五千元。拥有全套以"三红一创",即以《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集,是当代藏书家的追求。当年发行量达几百万册的《红岩》,其初版本已是凤毛麟角。包括《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红岩》、《红灯记》、《白毛女》、《第二次握手》初版本收藏的冲动,就像小孩子攒糖纸、攒洋画一样。收集《青春之歌》建国后的各种版本:初版的、平装的、精装的、文革后的新版等,还有杨沫的《英华之歌》,《芳菲之歌》。"十七年"女性文学便最直接、最真实地显现了时代伦理道德观念的革命性转变。
  民间收藏和红色记忆两套各自自在的语符系统在此时显然成功地融合。政治对传统英雄的驾驭达到得心应手是"十七年"名著的基石。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高玉宝时期的军事文学,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作几乎都作过跨历史语境的修改,使现代长篇小说付出了意义流失、艺术损耗的代价 ,同时也带来文学史叙述的尴尬。正是这个原因,"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三花一铁,新敌艳野"的初版、插图版、精装本、外文版和连环画等完全可以系列收藏。
  "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初版本
  "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即《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这八部书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收藏者追逐的重点。
  八部书的初版本,比如《红岩》是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12月初版的。小32开本《青春之歌》的版权页上标明1958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而大32开本的时间却是1958年1月一版一印。除《红岩》、《创业史》和《保卫延安》外,其他几部都有这种情况,都是大32开本的在前,改版为小32开本的在后,标的却都是一版一印,有的前后只差一个月。《林海雪原》常见的是1958年7月一版一印、沈荣祥(即柳成荫)设计封面的小32开本。而1957年9月的大32开一版一印本,古一舟设计的封面,才是真正的初版本。查《全国总书目》,《青春之歌》是1957年初版的。但《青春之歌》是1958年1月初版的,杨沫在1991年新版《青春之歌》后记中也说,该书"最初问世是在一九五八年一月"。实际上,这八部书的初版本应该是九本,因为《山乡巨变》后来又出了续篇。如果算上它们的精装本,那就更多了。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