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市场的兴起与创作的式微
在我们这代人的视觉记忆中,有些美术作品过目不忘。就像即便不懂音乐的人,也会轻声低吟《让我们荡起双桨》、《爱我中华》、《外婆的澎湖湾》一样,哪怕从来没有摸过画笔,我们也记得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张凭的《忽报人间曾伏虎》、汤小铭的《永不休战》、罗中立的《父亲》、周韶华的《黄河魂》、陈宜明的《我们这一代》、沈尧尹的《地球的红飘带》……这些经典作品曾经给予我们泪流满面的感动。不过,这都是十几年前甚至更早一些时候的美术作品了。这些年,美术界不断地呼唤精品,呼唤力作,为什么要呼唤?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没有精品,没有力作。
1992年,深圳举办了中国内地最早的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1993年,中国第一个艺术博览会在广州拉开帷幕,紧接着,国内各地风起云涌的艺术拍卖、博览会、艺术机构、画廊和职业艺术经纪人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1993年,嘉德公司拍出两件100万以上成交价的作品,震惊了当时的所有人,震惊的理由是:艺术品是这么的值钱!
在艺术作品还不能换成钱的时候,画家创作作品大抵是因为热爱、兴趣和追寻艺术本体的信仰,还多处在精神层面上。而当知道艺术品可以改变生活时,绝大部分的画家都坐不住了。在艺术市场的初期,买家买画的目的无非两种,一是增值保值,把艺术品收藏当作一种理财的投资品种,二是附庸风雅。买家选择作品的方式也不外两种,买自己喜欢的画或画家的典型作品。于是乎,在买方市场强大的作用力之下,一味地重复、克隆、敷衍直至机械生产、讨好买家的做法让创作者迷失了艺术创造的基本方向,也让许多画家在从事艺术创作中,对究竟是一种行业生产还是一种信仰追求丧失了判断。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这些年可圈可点的美术作品乏善可陈,单说艺术市场化来袭后,有些作品虽红极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的速度越来越快。艺术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也在为精神的苍白、形而上的滑稽、可笑和龌龊提供越来越多的案例。
买方市场对艺术家的智慧与勤劳的掠夺,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可怕的是,很多艺术家至今尚未觉醒。很多艺术家甚至发现自己原初的学术梦想居然改变了生活,连他们自己都会扪心自问,创作何为?艺术何用?很少有人能够逃脱金钱和物质的诱惑,这是宿命?宿命之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牛"一点的画家日子越来越好过了,他们过上富人的生活,他们不再谈论艺术,而是滔滔不绝于换车、建别墅。他们像绝大多数的有钱人一样,挥霍着钱财,挥霍着时间,至于学术理想,一边去吧。而"小"画家们在榜样力量的号召下,"明白"了学术理想的追逐不是唯一决定成功的因素,可能是曝光率,可能是人脉关系,可能是一个头衔。当他们也彻底明白一个平庸的艺术家如何成为文化英雄时,艺术所应该具备的创造、包容、前瞻以及社会担当就变得软弱无力和几近毫无意义。
钱有时候真是无坚不摧。当艺术品作为泛文化产品,失去它应有的光芒时,就必然媚俗和肤浅,所以,满大街的"牡丹王"、"鸡王"、"虎王"和"牛王"就不足为奇了。而一些颇有建树的画家为了博得买方的青睐,不惜剥夺接受者的思考权利,消解艺术的深度,注重审美惯性而忽视对灵魂的拷问和精神的提升。当然,他们也不可能给历史留下文化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