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10年初,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如果说"按劳分配"是当前收入分配制度的"理想状态",那么,在事业单位中实施绩效工资,则是向"理想状态"又迈进了一步。
总听事业单位的职工说"就拿几个死工资",这说明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倾向。而实施绩效工资,正是要让"死工资"活起来。
"绩效"是什么?是工作成绩和劳动效率。以此为工资标准,于个人,能者多得,让劳动更有价值;于单位,激励竞争,使工作更有成效。长期以来,很多单位自己设津贴、发补贴,自己定标准、搞规定,积累下来,造成了宏观工资管理的困难,也使得单位、地区间工资差距拉大。实施绩效工资,也正是为了填补高、低收入之间过大的"极差",使收入分配更加合理。
然而,好的方案,更让人期待好的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就专门提到了要把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这被形象地称为"开前门,堵后门"。此外,实施绩效工资,还需"打开窗、敞开门"。
实施绩效工资,与每个职工利益,最为切身相关。因此,有理由要求有扇"窗",透过这扇透光通气的窗,职工们看得见事、说得上话甚至插得上手,能够行使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的权利。同时,人们也期待,这次工资改革能够力避"自说自话"。实施绩效工资,如果仍然是自己定、自己评,考虑到事业单位的复杂状况与"自我动刀"所需要的巨大勇气,难免会变成既做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因此,在"开窗"的基础上,还需要"敞门",方案制定与实施应尽可能公开透明,让公众监督;考核评定中可适当引入专业第三方,以增强科学性与权威性。
实际上,除了事业单位,该砸掉的"铁饭碗"还有很多。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仅仅是更大范围内工资改革的一小步。要把更多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管理规律的既得利益堡垒改掉,就要让更多的人"绩效"起来。当前,一些"按掌握资源分配"、"按所在职位分配"的高薪行业、高薪职位仍然存在。因此,在砸掉"铁饭碗"的同时,对于"金饭碗"、"银饭碗"和"灰饭碗"也该亮出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