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最能反映这一切的莫过于老百姓存折上的变化。
刘先生是上世纪50年代天津《大公报》迁京时随父亲来到北京的,当时一家8口依靠刘先生父亲几十元的工资养活,常常还要到单位互助会借钱,哪里又有存款呢?一转眼到了改革开放的1978年,成了家的刘先生也有了自己的存折,不过上面的数字现在看来太过寒酸了。在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后,刘先生工资条里又多了奖金一项,开始同单位的经济效益挂上了钩,存折上的数字也开始多了起来。现在,刘先生早已从单位退了休,看着存折上每月的退休工资,两千多元的收入顶上刚工作时好几年的了。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些影像可能过于遥远,但这些数字真切地反映了60年来的巨大变化。195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5元,1978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过343元,到了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到6280元,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81元。
随着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居民手中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1952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亿元,人均储蓄存款1.5元;2000年,储蓄存款余额64332亿元,人均储蓄存款5082元;到今年7月份,储蓄存款余额25.34万亿元,人均储蓄存款高达1.9万元。
随着居民财富的不断积累,金融服务也开始真正贴近百姓生活。改革开放刚起步时,人们开始有了"存钱"的概念,金融机构的最贴切形象莫过于储蓄所。上世纪90年代,"理财"观念开始逐步形成,股票、国债、保险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进入21世纪,创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居民投资渠道不断增多,储蓄所也变成了银行的金融超市。
更加深刻的变化则在于居民的储蓄观念、消费观念。曾几何时,大多数中国人还以"寅吃卯粮"为耻,而现如今,随着消费信贷领域的不断拓宽,"房贷"、"车贷"、信用卡成了都市人的标志符号。消费信贷从无到有、增长迅速,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我国居民消费信贷余额为3.94万亿元,在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比重约为11%。这不仅推动了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变革,也给大家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经历从"攒钱花"到"借明天的钱花"的思想转变,更学会了如何"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