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大盘急剧震荡,不少投资者望股(市)兴叹时,某银行近日发行的一款阳光私募基金宝产品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是一款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以下简称证券类产品),个别媒体对此类产品有过度的吹捧,加之个别银行之前华丽的宣传,大家相信此类产品具有组合投资、专业投资顾问等"优势",因此一定会比自己去投资水平更高,其实不然。为了防止投资者进行盲目投资,本文要解答这样一个问题:证券类产品投资价值有多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看看已经到期的此类产品收益如何,以及正在运行的此类产品表现怎样。
首先简单介绍下证券类产品。此类产品最早出现于2006年,但一直都不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2009年截至8月底,证券类产品仅发行了11款。即使在行情较好的06、07年,此类产品的发行也是不起眼的。证券类产品很少有单一投向的,大多是搭配基金、股票,甚至包括货币市场上的一些品种。因为其主要投资于基金,所以大家习惯称之为FOF(Fund of Funds)产品,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说法。
证券类产品大多喜欢在发售时给出一个预期收益率,但大多数时候这个预期是不厚道的。百分之几十的预期收益率比比皆是,可惜的是到期收益兑现往往落空,甚至于南辕北辙。
据我所知,目前已经到期、并且公布到期收益率的证券类产品大概有22款,其中19款产品在当初发行时都预期了收益率。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仅有4款实现或超过了预期收益率。这4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分别为4%、4.5%、5.88%和8%,到期收益率分别为13.685%、4.5%、5.88%和9.42%。可见,预期收益率得到实现或超额实现的都是当初预期比较谨慎的产品(但并不是预期谨慎的都实现了),而且从投资期内大盘情况来看,这样的投资收益实在无法恭维。
虚高的预期收益率一直为人诟病,而预期收益率较高的产品最容易让人大跌眼镜。到期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差距最大的一款产品是,某颇具名气的股份制银行于2007年11月发行的一款1年期基金优选产品,二者差距近86%。这款产品当初发行时预期了40%的收益率,但08年底到期时实际收益率却是-45.923%,调侃地说,就是在预期收益率前面加了个负号(-)。而之前预期收益率最高的一款产品,其-30.84%的到期实际收益率让人纳闷儿该产品发行时50%的预期收益率是如何"预期"的。
证券类产品中也不乏表现优异的产品。光大银行在2007年3月发行的阳光理财资产管理计划"同赢五号"产品,投资于国内依法公开发行的各类证券投资基金,包括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含ETF和LOF),闲置资金投资于新股申购,及符合法律法规的货币市场工具。在2007年8月底时,该产品净值就达到了1.3866元,因为合同中规定"存续期内如遇国家金融政策重大调整,或扣除各项费用后投资者累计收益率达到30%,光大银行保留提前终止的权利。"因此该产品最终以96.65%的年收益率提前终止,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同时,按照合同中对超过12%的收益进行20%业绩提成的规定,管理人也获利颇丰。
回到残酷的现实中,22款公布到期收益的产品中,13款产品到期为负收益,占比超过一半;到期正收益的仅有9款。而从平均表现来看,除了前面所说的光大银行的那款高收益产品之外,其它的产品收益率分布如下图所示,大部分产品是1年期的。可以看出, 2007年底开始逆转的行情也导致了大部分此类理财产品的折戟,不少证券类产品都没有体现出所谓的优势。
从最近两个月到期的此类产品来看,收益还算差强人意。7月份到期的两款和8月份已经到期的一款都实现了正收益。而目前尚在运行的产品情况稍显好转,59款产品中有33款产品的净值在1元以上(含1元),整体来看,产品的净值有所回升。但之前一段时间应该是借助了大盘的一轮强劲上涨。接下来股市如果有巨幅震荡和深幅调整,这些产品会不会亏损加重?我想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但却是我们不得不提防的情况。
之前有投资者问道:目前有些证券类产品净值超过了20%、30%,是否应该提前赎回?我认为,首先要看自己的计划,比如是否有一个盈利点。比如说事先计划好,赚了30%就了结获利,如果目前已经赚了30%以上,或者接近30%,那么我觉得就不要太贪心,达到了目的就可以考虑赎回了,毕竟投资理财是落袋为安。如果与自己的预期差别较大,如果你看好后市,并且对管理人的能力满意或放心的话,那么就可以考虑继续持有。总之,赎不赎回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与收益率无关,别人说的只能是建议,自己选择才不会事后产生纠纷。
如此这般说了证券类产品之后,我想对于最早提出的问题"证券类产品投资价值有多大",各位心中应该有了答案。由机构代为进行证券投资是大势所趋,因为大多数投资者不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但专业能力并不等同于业绩,较为现实的好的投资应该是大盘跌的时候亏得少些,大盘涨的时候能抓住机会。各家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私募基金等,都在证券市场上抢占代客投资的山头。作为普通投资者,还是要多看多问多听,除了金融机构的指导,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意见也是很有用的,尤其是那些坚持独立市场地位的第三方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