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阶段中邮市中最大的亮点无疑是两个,一是JT票的快速飙升,重现辉煌;另一个就是以"爱由心生"片、"非典"封等为代表的因错而受到资金大力追捧的邮品。如果说前者的辉煌再现多少是由其长期积淀所形成的价值集中爆发的话,那么后者显然可算是"暴发户",即价格在短时间内由于受到资金的重点关照而出现快速提升。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样的由错而产生的亮点比前者更具"眼球效应",而由此也就引起了大家对这类邮品投资的不同认识,真是怎一个错字了得。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来看待"错邮"的投资价值和市场现状呢?
一、"错邮"是弱势形态下市场的"强心剂"
不可否认,在目前的市场形态下,"错邮"的出现无疑给市场带来了活力,从今年市场平稳度过歇夏期的情况来看,这其中就有运作"错邮"的功劳,原本人气低迷、乏人关注的歇夏期邮市,因为有了"错邮"等品种的上佳表现而显得有了久违的生机,特别是"爱由心生"邮资片被一批批有心人不断挖掘潜在的素材,一步步地营造出了热点效应,不但为集邮活动提供了更多的乐趣,同时也给投资和运作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而一批资金和群体对该片的运作也使得其在歇夏期相对冷清的市场中显得尤其抢眼,从而凸显出很强的"眼球效应"。而且,在该片的带动下,类似"非典"封等以往被认为是"错邮"或曾经大热的品种也闻风而动,掀起了一拨新的热潮,由此可见,"错邮"是弱势形态下市场的一针"强心剂",也是客观需求刺激产生的,在一定时期,它确实能起到激励市场的作用。
二、炒作"错邮"对市场发展的实质作用有限
虽然炒作"错邮"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市场的热点,刺激了行情,但从根本上来看,它很难对大盘形成长期、全面的推动作用,炒作过度的话,甚至还有可能对市场形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一是一直以来广大投资者对炒作"错邮"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特别是在无数次的炒作遭遇到"滑铁卢"之后,更是对炒作"错邮"具有了本能上的防范心理,因此,"错邮"炒作群体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二是参与"错邮"炒作的群体从根本上是为了在最短时间里获得可观的收益,他们也知道其中的巨大风险,因此"快进快出"往往是最基本的操作手法。
三、如何认识"错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般而言,"错邮"的价值高、升值潜力大,这一点是得到大家广泛认同的,"错邮"中的精品一直以来就是拍场上的"宠儿",也是许多集邮爱好者和投资者梦寐以求的选择。但近些年来,投资者可以发现,市场上所谓的"错邮"似乎越来越常见,感觉中国邮政的邮品设计、印制水平实在是不怎么样,忙于找错、善于找错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于是乎,隔三差五地出现个"错邮"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而部分投资群体也就此找到了炒作的理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错邮"往往是基于利益目的而被大家所主动发现的,已成为市场运作的一种工具与手段,而这恰恰与"错邮"原本的性质是有很大差别的,长此以往,很有可能会对大众起到误导的作用。窃以为,综观以往公认的"错邮",大多应当具有以下特点,以此可以来衡量现阶段已出现和今后将出现的"错邮":一是错误应当严重到一定程度,而在设计时的一些细微偏差或错误,不能简单而宽泛地定义为"错邮";二是邮政主管部门在发行的邮品存在严重错误后,应有明确的表示,这种表示既可以是通过文件确认,也可以通过回收或不发行等作为来体现;三是"错邮"的投资价值依然要遵循必要的"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规律,衡量其价值高低、投资空间大小,还是应当结合存世量等"刚性"指标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