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mennong
2009/8/30 12:46:08
中国古代最早的赏石艺术,原属于园林赏石,而园林赏石最具代表性的石种就是太湖石。
太湖石,又称"洞庭石",主要产地在太湖周边的禹期山、鼋山、洞庭山等处。太湖石又分为水石与旱石两种,而以水石为贵,水石被常年的湖水浸润、湖波抚摸、湖浪冲撞、暗流侵袭,石体被湖水"雕塑"出一个个天然的孔洞,且洞洞相通,玲珑秀美。故太湖石是所有的赏石家族里最具有天然的婉约之美。相对来说,旱石石形虽也奇特,但孔洞的连缀稍少些,石质之感觉也较水石枯涩,周身的棱角较分明,不如水石圆润。太湖石之石色有黄、白、红、黑、灰之分,黄石较多,黑石少见。
作为园林赏石中的代表性石种,太湖石从唐朝开始,就受到文人士大夫及帝王的偏爱。如唐朝宰相牛僧孺就是一位赏玩太湖石的大家;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千古名篇《太湖石记》;北宋宋徽宗皇帝在东京开封堆垒大型假山"艮岳",石源主要就是太湖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宋朝大书画家米芾提出的相石法:"皱瘦漏透",就是根据赏太湖石的感悟而提出来的。为此,米芾的相石法:"皱瘦漏透"后成了中国古代赏石的理论基础,整整延续了中国古代赏石界近千年。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赏石界的理论精英们在开发了大量的新石种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形质色纹"相石法,才可以说是真正继承、突破又发展了中国传统的赏石理论,可见太湖石本身的石文化魅力。
回头再看如今北京故宫、各地的宫廷、皇府园林,苏州的文人园林、上海的豫园等,遗承下来的园林名石大多数是太湖石。太湖石事实上犹如我国古代国石,只是古代中国没有举办过国石评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