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线操作诱人 长线捂股风险难测
上证指数不过反弹至3500点一线,已经有不少绩优基金的净值超过了6000点时的净值。这对于基民而言,无疑是一件欢欣鼓舞的事情,更有不少投资者因此感叹 "长期持有诚不欺我"。其实,上述绩优基金的表现,只能说是专业间接投资取代散户直接投资的成功,但绝不是长期持有(Buy andHold)策略的成功,那些绩优基金之所以能够有再创新高的佳绩,之所以能够在经历一个熊市之后大大跑赢指数基金,就在于其在熊市中绝不重仓持有,而是频繁调仓。
是的,"长期持有"固然可以成为一种投资信仰,但是我们也完全可以在长期持有的基础上做一些小小的优化,给"长期持有"加点糖。
下面便是几种思路:
基于估值调整仓位
仓位控制,对很多投资者而言,往往成为投资亏损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往往在市场最接近高点时因为贪婪而满仓,但又往往在市场大跌接近谷底时因为恐惧而几近空仓--仓位控制"做反",自然投资表现不会好。
正因此,对这类投资者,直接持有一个始终满仓的指数基金,往往表现反而好于自己乱调整仓位--毕竟后者完全规避了仓位控制的风险。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仓位控制就完全不可行,更不等于说我们无论估值如何都应该永远满仓。毕竟即使是股神巴菲特,在中石油H股股价炒上天后也是依然决然地清仓离场。
那么,该如何调整仓位?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当然应当根据估值来做决策。相比传统利用市盈率来判断估值,市净率其实是一个更适合作为仓位调整辅助的指标--每股净资产比每股盈利波动来得小,因此市净率不会受到经济景气度的太大干扰,更能作为长期判断的指标。
以1996年上证指数的市净率波动来看,中位值为3.83倍,即上证指数有50%的时间在3.83倍之上徘徊,另有50%在之下徘徊。而上证指数估值最高的20%时间段,是在5.26倍之上,估值最低的20%时间段,则是在2.55倍之下。基于上述数据,我们其实就可以做一个简单的仓位调整模型:当上证指数市净率高于5.26倍后就大幅减仓至较低水平,不抢"疯狂阶段"的最后一波利润,而在上证指数市净率低于2.55倍后就开始大幅加仓,宁可一路买跌"把牢底坐穿"。
当然,为了使整个调仓更平滑,我们可以分阶段逐步跳仓,估值越极端,仓位也随之越极端。譬如下面的表格,就是一个仓位调整的示例。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整仓位时,不可采用等差递增或递减法。比如从70%增加至80%再增加至90%,因为这样的增加方法后面两次其实只不过是在原有仓位基础上增仓14.29%和12.5%,这样会导致低估值区域加仓金额较小。因此更好的方法采用等比递增或递减法,譬如采用从68.9%到80.9%再到95.0%,如此每次都是在原有仓位的基础上增仓17.4%。
捕捉 "二八"分化的收益
有的投资者喜欢追捧大盘蓝筹股,有的投资者却对中小盘股情有独钟。其实从中国股市这些年的规律看,无论是大盘股还是中小盘股,没有"常胜将军"。正因此,与其追捧特定规模的股票,不如做一个滑头,根据市场情况不断在大盘股和中小盘股之间滑动。
关于大盘股和中小盘股的走势规律,此前曾在《如何从二八分化中淘金》有详细介绍,这里简单再介绍一下。我们以中证100指数作为权重股代表,将中证500指数视作中小盘股的表现,只需要观察这两者之间点位的比值,便可知道哪类股票目前比较强势。
我们设定,当中证100/中证500指数的比值超过125%时,全仓中证500指数;而在112%至125%区间,则中证100指数25%仓位,中证500指数75%仓位;当比值在85%至96%之间,则中证100指数仓位为75%,中证500指数仓位为25%;当比值在85%以下时,则全仓中证100指数。当然,在实际执行中,我们还会附加一条"必定矫枉过正"的规定。譬如当比值超过125%我们全仓中证500指数后,不会因为此后比值回落至112%至125%区间,就调整为中证100指数25%仓位,中证500指数75%仓位,而是一定要等指数跨过均值,落到85%至96%之间后,才开始调整为中证100指数仓位为75%,中证500指数仓位为25%,这样可以保证尽可能地捕捉到"二八分化"中的轮替。
看折价率买封基
封闭式基金是一个很特别的投资载体,因为市场特性,其往往以低于净值的价格成交,而且折价率伴随市场火热程度而波动。如此,我们便可以根据历史规律,在折价率高时重仓封闭式基金轻仓指数基金,而在封基折价率低时,则清仓封闭式基金重仓指数基金。
以基金安信为例,其2007年迄今折价率一直在14%至31%之间徘徊,我们便可以根据这个区间来决定封闭式基金的仓位。如左表便是一个示例,当然读者可以根据历史数据自行调整。
在实际投资中,我们完全可以将上述三类方法组合使用,首先通过市净率估值决定股票型基金在整个投资组合中的比重,然后根据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决定封闭式基金与股票型基金的比重,最后根据中证10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的比重决定权重股和中小盘股各自在剩下的非封闭股票型基金仓位中的各自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