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sn110
2009/8/15 11:09:08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已被世人所述千遍,其中的曲直,人们已争得唇焦舌敝。我只是怀着一个今人对古人的仰慕之心来造访他们,正是有了一种无名的枨触,有时竟让我觉得有些踧踖,因为同他们相比,我们太逊色了——这不是我在是古非今。
看看这个扰扰的世界,我们真的很有必要摒除所有的杂念,来拜读这个不是故事的传奇。
一
白娘子当初要选择断桥来作为她和许仙相会的地点,是因为她相信有前世也有今生。虽然前世和今生不是连在一起的,但它还是像这断桥一样,只是在名字上把它和它的身体分开了。就是在断桥上的那一遇,许仙就得到了白娘子的垂青。白娘子的横波一笑虽不至于对许仙勾魂摄魄,但也足以让他为此而魂牵梦萦。两人同时回首起了前世,差点忘记了自己的今生。他们忘记了今生也好,免得被这混混的红尘所羁,可是前世的约定又不许他们忘记今生,他们一直恪守着这个承诺,不敢把它置于脑后片刻。
两人都为这个简单的承诺很努力地活着,不是辛苦地为他人疲于奔命。人海潮又起,他们的两条生命线在风的牵引下,平行,交叉,重合。
前世和今生间的裂缝不是用糨糊一抹就能粘住的。矫情和假意只能充当是风吹不起皱的苦水,百无聊赖的侜张只会把它们泡得发胀,那时前世和今生不仅会失去原有的交结点,而且它们还会在带着一大片的霉味中分崩离析。要织好缘这网,有多少人同世俗作了妥协而进行了不等价的交易?他们或是屈膝于权,或是拜倒于势,卡在钱眼里出不来的更是不乏其人,他们直至窒息也不肯出来。白娘子和许仙不同,没有会让他们顶礼膜拜如神的人令他们哆嗦不安,整天战战兢兢地活着。哪怕是寄人篱下时,他们也不会仰人鼻息。
如若把前世从他们的生命里抽走,他们会死掉的,就在昨日余温离体的一刻间。对于今生,他们不会有太多的奢想,也从来没有把自己欲望的气球吹得很大,他们只想拥有一个完整的对方。亿万斯年后,断桥会塌掉,在这片无人正眼相视的废墟中仍有他们埋下的前世之根,不久就会长出今生的芽……
二
白娘子和许仙屡次相会不光是有太多的偶然,而且还有很多的巧合。从断桥上的各自回眸深望,到同一把伞下避雨,再到同一条船上共赏佳景。这些看似是零星碎散的小事,都为他们二人的撮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设若他们当时不是在同一把伞下避雨,而是在一个廊檐下,两人各站一端,这还是形如陌路。即使是站在同一端,这也不会有那种相依在同一把伞下的感觉。他们如果不是在同一条船上,而是各乘一舟,这种不照面的匆匆过就不可能让他们捕捉到彼此含情脉脉的眼神,那种道不尽的恨晚之意是不能用目语来点破的。心有灵犀的他们更懂得,沉默只是短暂的间歇,那是供舒缓呼吸用的。两人要是谈得大笑乃至绝倒,这就有失白娘子的风致,许仙的风范。
同林中樵夫对话,他先把大斧一丢,然后保不准让你帮你摘掉头上的茅草。同江边的钓徒对话,他关心的是手里的钓竿。嘿,有鱼上咬钩了,扯竿,收线,他再把鱼放进篓里搅几下,那时你的吸引力就不及那条鱼对他的诱惑了。甚至,他还想着这鱼是炖着好还是煮着好,该加什么作料。同街头的叫化子对话,他所说的内容要么是一些可怜兮兮的哀苦话,要么是一些阿谀你的话。在说这话时,他也许在想,你布施的东西可以让他度过今天,吃饱了,一觉睡到明天早上。同一些绿林好汉对话,胡子拉碴的一看还以为他们是未进化完全的野人。他们饮酒如喝白开,流进衣领里,扭几下头,或是用手一抹,然后抖动着被酒浸麻的嘴唇,大叫“那鸟!”、“这厮!”。他们的这种豪气会令你畏而远之,而不是敬而远之。而且,若是言辞激烈惹恼了他,你还得防备他操在手里的大刀。
白娘子和许仙,一个是知书达理的淑女,一个是文质彬彬的书生,那种接近于粗鲁的豪爽,他们怎么可能装得出来呢?他们是介于雅士和俗人之间的人,雅俗皆有,不过,多半时还是以雅代俗。红袖盈香,青帐扑萤,这些带有太多闺怨,他们想要的只是一把小伞和一叶轻舟,很简单。
三
法海应该经营好他的金山寺,但他却像闲云野鹤似的游来游去,我怀疑他在念经的时候是不是也想着要做一个隐士。捉妖逮鬼,本该是道士和巫师们做的事,他也要过问。百衲衣、禅杖、钵盂都成了他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上的金片。这样做易让人产生他有越俎代疱的嫌疑——和尚们服务的对象应该是死人。
法海判定是妖非妖的一般逻辑是:外表越美丽就越接近或是等于妖,越是美丽的妖越是喜欢害人。照他这种荒唐的思维反推过来就是:越是喜欢害人的妖精越是美丽。可是,传说中喜欢害人的妖精长得不都是青面獠牙的吗?法海见到穷人说佛家要普度众生,见到富人,他也说佛家普度众生。他这种一视同仁的悲天悯人没错,可是,他却听凭富人呼之则来,挥之则去。说白了,他之所以乐意地为他人驰驱,是因为他也是被权钱所困,怕金山寺没了香火。这样,某些人就垄断了对他的占有权。他若看得恬淡,随便找座破庙也能栖身,照样可以普度众生。可是,现在他的手脚使唤由他人,他对穷人说的话十有八九是口惠而实不至。
白娘子为了给自己赎罪,和许仙两人悬壶济世,可法海一见到她就说她罪孽深重。除了水漫金山外,白娘子还犯了什么大错?这事要论罪,法海也应在自己的过错本上记上一大笔。为了能降住白娘子,法海竟把许仙骗到金山寺当“诱饵”。在萦夫不成的情况下,法海还一再激怒白娘子。白娘子引水漫寺,法海难道不是始作俑者吗?他想测出白娘子的耐力,可以换另外一种方式。
法海长着一个木鱼似的脑袋,做事也是板板六十四。他不懂得推己及人,他恨妖恨怪,疾首蹙额,只认定凡是鬼魅都是妖。有妖必除,除之必净在他的心里已是根深蒂固。这条自创的至理名言是他处事的圭臬。一些行同狗彘连妖都不如的人是不是妖呢?这样的人,只是被一个“人”字罩着,法海为什么不扯掉他们身上的人皮呢?
四
人间的秩序主要是靠瑶池的王母来维持。她把人、鬼、神按照卑贱的程度分成了三六九等,后来又多出了一个“妖”,她懒得调整已排好的等级,于是她称妖为“邪”。
观音在人间是备受仰望的,可她还是像王母的一个丫环,做起事来也不敢放开手脚,干什么都要先向王母请示。人间要是发生三灾八难,王母先不加阻止,待听到观音描述的惨象后,她大叫一声“什么”后,摆好架子,粉墨登场。
人间满目疮痍,王母看了很满意——是该拯救的时候了——自己多大慈大悲呀。这如同是一个人身上破了块皮就认为他没有受什么伤,不给他任何的包扎。非要等到他的大动脉破裂时,才来涂药,上绷带,这样的止血不过是拖延了病人死亡的时间。
白娘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世风日下,人心自然不古了。一些原本生活得很好的人知道了白娘子的真身后,从此寝食难安了,害怕白娘子这个“妖”,甚而对许仙也产生了畏意。杞人忧天的他们这么做完全是庸人自扰,白娘子到底在哪一点上伤害到他们了?
五
白娘子不属于现代,她还是生活在那里最好。“那里”到底是哪里,我也说不清楚。那个地方不是别有洞天听世外桃源,但至少没有人会排斥她。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却难寻,太吵闹的现实不许有这样的地方存在。白娘子和许仙只有在梦里相会了,虚无缥缈的梦把他们拉得很近后,又一下子把他们扯得很远。那时,断桥也只是一个无护栏的大秋千。
白娘子和许仙已被品藻了千年,任灯火阑珊,他们的衣带渐宽却不为伊人而憔悴。轻饮一杯妖莺残啼,酩酊中看破杏篱柳径,长醉千年。
这,就是他们的一生。
0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