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feiyu
2009/8/10 17:02:58
牛人牛语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5次以上的通货膨胀,解决通货膨胀的方法有以下4点:
第一,最好的办法是大大地采购大米、猪肉和蔬菜,挖个地窖把它们藏起来,不过,你有那么大的地,也不用担心物价涨了。
第二,买黄金,保值是一定的,增值与否我不知道。
第三,冲进股市,不过它是个赌场,生命安全自己保重。
第四,如果还没买房子,快点下手吧,迟了,就不快乐了。
在经济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吴晓波,那么你基本不算入行;如果你不读吴晓波的书,那么你还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经济。瘦削、白皙,一副知识分子的典型长相,从外表看不出真实年龄,言语间习惯停顿片刻思考,但只要开口就势必语出惊人,这就是吴晓波。从30岁开始,这个原新华社浙江分社的记者,用笔书写起中国经济的前世今生和成败得失,于是有了《大败局》、《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等。在日前结束的APEC中小企业峰会上,吴晓波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就当前以及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发表了观点,这也是吴晓波首次接受西部媒体的专访。
热点词:新增贷款 通货膨胀
不是东西少是钱发得太多了
"我先给你算一笔账。从去年11月开始,银行开始发飙似地增发贷款,短短7个月里,新增贷款总额约6.3万亿元,远远超过了全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的预算。"吴晓波单刀切入主题,他说从现在看,积极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在短期内改变,今年的新增贷款总额很有可能突破8万亿元,甚至逼近10万亿元,其中新增贷款量则占去了1/4或1/3。"钱到哪里去了呢?"吴晓波话锋一转:"一是喂了'铁公基'--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二就是去了资本市场!"在吴晓波看来,这两个地方再怎么需要"灌溉",都不可能直接拉动民生产业和家庭消费,而这么多的热钱砸下去,就只能激起一个超大的泡沫。"那么多钱在市场上到处乱流,形成通货膨胀是显而易见的。"吴晓波的声音逐渐加大,"中国股市持续上扬,楼市也出现了'小阳春',就是货币过剩和投机所造成的!""我在6月就曾说过,我们的钱将变得不值钱。这一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不是东西太少了,而是钱发得太多了!"吴晓波说,从现在"虚火旺盛"的经济形态和资本市场来看,毋庸置疑,在未来的一年半里,一场惊心动魄的通货膨胀是避免不了的。
热点词:CPI指数 经济回暖
原材料涨价是通货膨胀的预兆
3月以来,原材料开始涨价,对此政学两界欢呼不已--在很多场合,这都被看成经济回暖的重大指标。吴晓波却提出这不是回暖而是通胀的预兆,更因此遭到了猛烈批驳,认为他是给回暖的中国经济泼冷水。对此,吴晓波一笑而过。"一位正在长江商学院读书的纺织公司老板对我说,过去3个月,棉花涨了四成,有色金属中的铜从去年的2.2万元/吨涨到了4万元/吨,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却上不去,PPI还是负数。"吴晓波苦笑着说,现在电价要涨了、优惠税收取消了、未来石油价格上涨也显而易见。"对老百姓来说,食用油、生活用水价格在悄然上涨,而各地的楼市价更扶摇直上,去年流拍的土地现在能够以翻番的价格成交……这些数据真正意味着什么?"抛出这个问题后吴晓波沉默了。"我个人认为,CPI要起来,关键不是石油的价格,不是地产的价格,当然更不是上证指数,而是食品价格。"2分钟后,吴晓波再度开口:"在下半年,我认为猪肉会像2008年那样飞涨的概率很高。如果这样,对老百姓的心理压力就很大,如果我们希望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把中国的经济拉出大萧条,必然得不偿失。"
热点词:经济泡沫 拉动内需
经济泡沫目前已经成为现实
对未来中国经济向好还是向坏,众说纷纭,惟一达成共识的是经济已经出现了泡沫。
"我认为中国经济现在处于通货膨胀的通道里面,这已经成了一个事实。"吴晓波毫不讳言自己的观点:"摩根士丹利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消费力实际贬值16%。我们看到股市和楼市整个的上涨,泡沫的生成基本上是勿庸置疑的!""不知道未来,这是最困扰我们的事情。"吴晓波说,现在惟一要判断的是这个泡沫是好泡沫还是坏泡沫?吴晓波说,过去10年中国经济的建设引擎一个是外贸制造,平均每年增长70%;一个是老百姓内需的拉动,主要是靠房地产,然后是靠政府投资。
吴晓波认为,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火暴有2种可能:一种是避险性,大家都怕钱贬值;还有一种就是买了就装修了去住。未来内需这一块,很大取决于买了房之后是不是都装修去住了,如果买了之后等着涨的话,那所有的企业都不行了。
热点词:民营企业滞长
民营企业面前是一道玻璃门
今年上半年,吴晓波的新作《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一上市就受到了市场热捧,曾连续2周高居各大读书排行榜前茅。
在这本书中,吴晓波讲述了中国企业的艰难成长史,由此他也对民营企业给予了更深切的关注。在吴晓波看来,民营企业就像先天不足的"苦孩子",理应得到家长更多的关爱,而现实却恰恰相反。"中国的民营企业难以长大,是一个制度性的难题,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到了不同的政策待遇。"吴晓波说,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则限制颇多,主要是对进入资格设置过高门槛:"就好像一道'玻璃门',让民营企业看着是敞开的,但实际却进不去,一进就是碰壁。""国有资本在经济成长中的权重和获益率越来越高。一些冒险进入到垄断行业的民营企业则受到了政策的歧视和惩罚。"吴晓波认为,在经济重型化的转移过程中,民营企业成了被日渐边缘化的一个利益集团,他痛心地说,面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只有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替代、附属而不僭越的立场,才能持续发展。
很显然,只有"做点小买卖"才能自保的企业,是不可能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的,同时中小企业的"滞长"也会直接影响整个消费市场和就业市场。
对话吴晓波
"恐惧成为生产力"正在实现
记者:你认为从目前到年底中国经济会是通胀还是通缩呢?
吴晓波:我认为未来的经济形势是滞胀,物价飞涨是一定的,但工业品销售还是解决不了问题,销售还是不行。现在这样的状况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发生过,物价上涨,结果还是没有人买东西。
记者:由于你一直为中小企业的发展鼓与呼,因此很多中小企业都把你当成了自己人,从中小企业的角度来说,未来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发展?
吴晓波:我认为中小企业接下来的形势不太乐观,下半年不是通货膨胀就是通货紧缩,看到GDP增长都是通货膨胀形成的泡沫。
可以问问很多中小企业,说V字形已经到了,看有几个人赞同。最直接的原因是生意难做,可以做一个调研,认为下半年生意会好的占多少,银行放贷6.1万亿又有几个人是拿到了贷款的。
半年前,我曾经在一篇专栏中写道:当信心失去作用的时候,恐惧也可能成为生产力。现在,它正在成为事实。
记者手记
为"思想义工"鼓掌
吴晓波的履历,只能用"精彩"二字形容:从复旦大学新闻系的高材生,到新华社浙江分社的记者,再到畅销财经书作家,吴晓波用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为大众剖析着当前以及那些距离久远的经济故事,嬉笑怒骂间谈古论今,揭示着转型期间中国经济的起伏……
机缘巧合,我与吴晓波曾有过一次简短的交谈,面对自己的成功,吴晓波却看来有悖初衷:"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拥有一份不赖此为生的职业。可能我退休之后,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吧!"他希望到那时自己能真正拥有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无所顾忌,可以开始做思想义工,不再为报酬写作。
面对这样的吴晓波,我想,所有人都应当为他鼓掌。
名家简介
吴晓波,1968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
主要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2009年)等。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