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内地"香港私人银行受害者联盟"召集人金亮领衔的6名成员前往香港金管局,要求对香港银行在内地以不良销售手法销售"打折股票"KODA进行个案调查。同时,受害者联盟在一封致香港特区政府、金融及证券监管当局的公开信中,控诉香港各大银行在售卖"打折股票"时的欺诈、误导行为,并要求香港政府、监管当局加强监管,增进对投资者的保护,特别是赋予非香港投资者以"国民待遇"之诉讼地位。
所谓的"打折股票"即KODA,国内译为"累计股票期权",它金额大、风险高,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银行在把KODA推介给客户的时候,通常会指定一个行使价,在投资期间内,客户可以用这个行使价来购买比现价低的股票;但当股票价格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双倍吸纳股票,直至合约到期。
自今年5月以来,有关KO-DA产品巨亏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上千内地富豪因购买该产品令千万身家灰飞烟灭,甚至欠下巨额银行债务,仅前面提到的6名"苦主",因购买该产品造成的损失就高达1.2亿港元。毫无疑问,对于众多牵涉KODA巨亏的内地投资者来说,这是一场悲剧,但作为旁观者,笔者认为,那些涉嫌欺骗的香港银行固然可恶,但正在诉诸法律的内地受害者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当初的投资行为?
在给香港特区政府、金融及证券监管当局的公开信中,受害者们在回顾、检讨自己的惨痛经历时承认,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们在进行所谓"打折股票"投资时是无知的。当时的他们天真地认为,香港社会可以信赖,银行可以信赖,私人银行的投资顾问可以信赖,而那些理财顾问们则利用内地投资者对熟人、朋友的信任,进行有计划、有预谋的欺诈、误导,最终令投资者投入巨资购买KODA产品。对此,投资者们要反思:信任熟人和朋友没有错,但在进行投资理财的时候,究竟该不该如此盲从?在所有人一再向你强调产品可能获得巨额收益时,是不是应该询问产品同时潜在的风险?理财专家一再忠告:对于自己所投资的产品和领域,一定要有所了解,高收益产品必定伴随着高风险。所有的道理都是老生常谈,可惜,在先入为主的观念主导下,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在"香港私人银行理财师"的头衔光环下,投资者选择了轻易、盲目地将巨额财产交给那些并不熟悉的投资顾问们。
受害者们还称,香港各大银行利用香港与内地语言、文化、制度、市场等各方面的差异,提供给投资者们看不懂且极其复杂的英文格式契约,而内地投资者中没有一个熟谙英语的。我们不得不再次为这些投资者的"胆大"、"轻率"所叹息。试想,面对这些丝毫读不懂的长达几十页的英文合同,他们居然就敢落笔签字,简单信任,大胆尝试。
可事实是,纵然有如此胆量,也难以承受巨额亏损,最后不得不跳出来进行"维权"。我们希望香港监管当局能认真调查此事,给投资者一个可以信服的答复。不过,我们更希望内地的投资者能更加理性和清醒,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拥有一个健康的理财心态,只有这样,你的财富才不会掉入无法掌控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