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mennong
2009/8/3 18:40:50
最近,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在一个研讨会上说,财富管理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银行业服务竞争激烈的"战场",谁能在这个"战场"的制高点上取得优势,谁就会赢得大发展。中国理财市场发展到今天,目前的关键是一定要更加明确银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定位,进行更加精细的客户区分。之前,银监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则首次对客户、产品、信息披露提出了差异化区分的要求。由此可见,监管层引导银行理财业务进行市场细分的政策意图相当明确。
遭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后,银行理财业务被迫回归稳健。但是,这种"回归"绝不是回到原点,更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要求银行全面了解不同客户的需求,全面分析和评估银行自身的能力,重新设计银行提供财富管理服务的团队、组织架构和专业构造,然后确定主要的目标客户、主要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战略,与其他银行差别化,找到自己专长的服务领域,从而把银行理财这块市场进一步做细做深做大,创造出更高的收益和更广泛的客户群。此时,监管层提出市场细分,其真正的内涵和意义正在于此,同时这也是推动银行理财市场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那么,怎样进行更精细的客户分层?市场细分的潜力有多大?前不久,有****同行在内地走访了十几家银行考察理财市场,在由衷地表达了对内地市场之大很是"羡慕"之后,更感叹目前内地银行对客户的细分多是按资产而论,基本停留在走"红地毯"的待遇上。言外之意,是银行对市场的开发相当初级,可做的事情太多。实际上,一个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市场细分,可以按照人生的不同阶段、风险偏好、行为特征等对客户进行精细分层,并提供不同类型的产品,而涉及的领域则可以包括教育、退休、、医疗、保险、住房、投资、分散风险、移民、甚至财产的继承等方方面面,以此反观商业银行目前的理财业务和理财产品,基本还是在以"高收益"吸引客户销售产品,可以说真正的市场细分还没有起步,潜力巨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客户、对市场的细分,属于理财市场的"基础建设",这个基础打不好,将会制约市场今后的长远发展。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监管层苦口婆心引导,市场细分的潜力也很大,但真正让银行积极响应并行动起来恐怕并不容易。首先,从市场的成熟度上讲,理财市场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初创期、整合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只有市场发展到了成熟期,竞争激烈到白热化程度,市场细分才会变得比较迫切。国内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时间不长,市场竞争还够不上激烈更远没有达到白热化程度。市场大,机会多,即便大家"追求的目标不是跟别人相区别,而是跟别人相一致",但粗放和同质化并不影响当下的生存,而且大家都还过得不错;其次,从经营理念上讲,银行最看重的还是传统的信贷业务,表面上,银行都在强调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性,但实际上,理财业务经常充当了"拾缺补遗"的角色。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一旦有机会,银行更愿意蜂拥在传统放贷的老路上。去年11月份开始信贷闸门放开,银行信贷业务加速,理财业务的增速迅即明显放缓的事实,便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这样的状况不从根本上有所改变,要求银行对理财业务投入更多的财力和物力进行市场细分,恐怕难有很大的动力。
另外,理财业务成本的增加可能也会抵消银行市场细分的动力。一是监管的加强带来理财业务成本的提高。比如最近银监会出台的理财新规中,有关对理财资金进行托管、对部分理财资金计算风险资产计提必要拨备的规定,便直接增加了银行的成本,而且不排除今后在防范风险上还会有新的要求出台带来进一步的影响。二是从要求银行细分客户本身看,它意味着银行要花时间和精力做大量的工作,去评估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财富实力、风险偏好,要评估所签订合同的有效性、以及对合同理解的充分性,在此基础上,对于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不同类型的产品,所有这一切都会增加投入提高成本。众所周知,理财业务本身对银行利润的贡献目前还不大,倘若投入、成本又不断增加,银行细分市场的积极性肯定会因此受到影响。
当然,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可能没有任何一家银行会轻视理财市场的发展和拓展。但是,出于对现阶段政策、市场、利益的多种权衡,不同的银行肯定会有不同的取舍。从最近发生的情况看,银监会理财新规出台半个多月,市场似乎并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反应。从多家媒体的调查情况看,大多数银行执行新规的情况并不理想。这一方面说明新规的贯彻还需假以时日;另一方面更说明,要真正实现监管层更深层的政策意图,则可能需要经过一个更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