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沈凌原供职于上海一家外资IT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今年1月因企业裁员失去了工作。
即便如此,沈凌一边忙着寻找新的工作,同时也没耽搁自己的新婚计划,在上海闵行区贷款购入一套两居室二手房为结婚作准备。"虽然我暂时没有了工作,但工作7年以后已经有了一定积蓄,所以我俩还是打算现在买房。"
除了优惠的房贷政策,沈凌之所以在"下岗"之际还敢出手买房,还因为她相信危机终会过去,因此对未来"充满信心"。
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为沈凌的信心提供了新的注脚。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中国二季度GDP增速为7.9%,扭转了此前连续七个季度的回落态势,使得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长率达到7.1%。其中,包括购房和买车在内的最终消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
结婚买房是当下许多中国年轻人很难回避的问题,而对经济向好房价上涨的预期让他们加快实施购房计划。沈凌告诉记者,他们的房子几个月间已上涨了5万多元。
在汽车购置税减免等政策优惠之下,购车也成了许多年轻人的选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上半年汽车销量超过600万辆,同比增长17.69%,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
专家普遍认为,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采取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房贷优惠政策、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和汽车下乡政策等,起到了激发了人们潜在需求的作用,成就了上半年房市、车市为代表的消费繁荣。
"在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见到了成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告诉记者。
消费的优异表现也并非完全由刺激政策一蹴而就,事实上,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就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加快了这一转变。
中国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之后,贷款买房开始变得越来越普及。
当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1000亿元人民币用于住房贷款,而到了2009年初,中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了2.95万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长则为4661.8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50%。
同样在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开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激发了消费者购买私家车的愿望。
在消费品领域,信用卡、借记卡的普及则是中国人消费方式改变的另一种体现,"刷卡消费"已经成为大中城市的普遍现象,在年轻人群中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金融危机似乎并未影响消费者的热情。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全国信用卡期末应偿信贷总额1658.6亿元,同比增加87.6%。
中国的强劲消费在其他国家消费下滑的对比下显得尤为夺目。受金融危机影响更为严重的发达国家消费者开始捂紧口袋。澳大利亚央行上月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澳大利亚人使用信用卡消费总额比前月下降了7.5%,这是澳大利亚央行统计该数据14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中国消费在上半年虽然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在GDP中占比依然偏低。有专家指出,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与发达国家仍相差20多个百分点。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要保持中国居民消费长期可持续的增长,中国政府还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需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以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以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
他说,下半年政府继续挖掘消费增长潜力的挑战很大。也有专家更为乐观,商务部贸易研究院消费经济部副主任赵萍表示,考虑到中秋、"十一"等节假日集中的因素,下半年消费会比上半年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