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无所事事,产品说明还是一个月前的,一名客户常常会有两人接洽……门可罗雀是半年来各家银行个人理财部门的共同状况。相对于沪深股市的火热,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多少有些冷清。
理财产品市场遇冷
中信银行江苏某分行事业管理部杨希主管坦承,上半年该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萎缩。建行北京朝阳区某网点的一位理财经理也说:"6月前发行的数量少于往年,本周也只有7月14日发行了一款信托类理财产品。"据统计,上半年我国内地银行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2709款,与2008年全年的6146款相比,确实有所下降。
不但产品数量下降,收益率也和去年不可同日而语。工行北京朝阳支行的孙经理称"产品预期收益率通常只有2.5%左右"。这并非个别现象,资料显示,上半年到期的3413款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在10%以上的只有15款,最高的也仅为16.71%,与2008年最高收益率43.48%相差甚远。
客户口味也有变化,短期类产品更受青睐。仅在5月份,各家银行推出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就已超过100款,而产品期限也从1个月到1天,越来越短,流动性增高成为普遍趋势。孙经理称,近期产品以1个月到3个月为主,卖得很俏,其中一款为大连某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筹集资金的产品"发行一天就销得差不多了"。建行朝阳某网点的理财经理也承认"理财产品一个月期限的多一些,而且都是保本的投资国债、央行债券一类的产品"。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王增武博士认为,发行量少、收益率较低、流动性较高,"两低一高"成为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重要特征。
银行更加重视风险控制
7月8日,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个人理财产品零收益甚至亏损面达到本金百分之六七十的状况,源于风险控制过于松散。随着监管的加强和银行对风险的重视,各家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相对减少,发行的产品也多为低风险倾向。
此外,一些银行对客户投资亏损后的激烈反应也心有余悸,纷纷对风险作出控制。"南京有几家分行的行长一段时间都不敢上班,怕被客户堵住",杨希说,"我们这边有时也会有投资亏损的找来,只能送点小礼品安慰安慰。"
出于这些考虑,银行多倾向于发行信贷类和债券类理财产品,这类产品或为国家重点工程筹款,或投资国债等产品,风险相对较低。
但不巧的是,上半年债券市场疲软,债券类产品收益普遍走低。而近期信贷类产品收益也在降低,5月份发行的3个月以下信贷类产品预期收益率平均为2.25%;6个月至1年期平均收益率也只有3.64%。上半年主力产品表现都如此不佳,收益率下降也在情理之中了。
"信贷类产品收益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相关,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已低至2.25%,因此收益率走低并不奇怪",杨希解释说。另一方面,今年银行信贷增长较快,且大多集中于大客户,"银行都求着大客户贷款,这样通过理财产品筹集资金的需求就少了。"
笔者在采访中感受到,银行方面确实对风险控制拿出了诚意。笔者以想买高收益产品客户的身份走进各家银行,结果发现,多数银行均将风险提示放在首位,工行朝阳支行更是反复劝说笔者在投资前进行风险测试。据了解,近期东亚银行推出了"冷静期"的设定,在购买理财产品后3天内可"后悔",这让客户有了更多时间进行考虑。
投资者逐渐回归理性
投资者在前车之鉴中也逐渐回归理性。广东中山的投资者谭先生表示,他更愿意投资短期理财产品,"这样的产品收益略高于活期存款,时间短也有利于控制风险,此外还有利于减少机会成本,"谭先生说,"市场在变,新的理财产品也在不停地出,到时候手里没钱怎么办?"
"原来以为理财产品像存款一样安全,现在可有了风险意识!"福建南平的投资者徐强不久前刚买了中信银行发行的一款1年期信托类理财产品,"是为黑龙江省交通厅筹款的,大概5万元能赚1750元,因为是政府项目,应该风险不大。"他承认预期收益率一般,但他不想把钱投到股市上去搏杀,"高收益必然带来高风险嘛!"
半年的低位调整,使投资者正在改变购买理财产品时的博彩式心理,更加注重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