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合一,乃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更应该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进行统一,才能称得上"赢"。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其思想包括两层含义: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意思"。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同理,股市中的"知"与"行"也应当统一,但运用时往往走了样。譬如,投资者都"知"追高有风险,却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追高成了"勇者"的象征,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认为高了有再高,我傻有人比我更傻,牛市不言顶,3000点后有4000点,6000点后有8000点。就连市盈率发行已高达30倍的三金和万马,开盘价已非常离谱了也非要去追,明知不值那个价,偏要去炒,结果多半换来苦果。深交所数据统计,新股上市首日当日炒新者,亏损者达90%。为什么明知会亏损,还有那么多人去炒?是无"知"吗?不,是不慎"行"。
同样,股市跌到1664点附近,平均市盈率6倍,很多人还在割肉,买者甚少,是不"知"股市有投资价值吗?非也,是怕熊市不言底,地价后有地狱的胆怯在制约着自己的"行"!没抄着底,就只有追高一条路。
美国期货市场"四度空间"理论的创始人史泰米亚认为,战胜市场必须具备二大条件:第一,要有丰富的市场经验知;第二,必须训练自己做出应做的决定行。换一种说法,就是告诫自己在适当的时间,作出第一时间的直觉性决策,买入或卖出。举例而言,一个棒球好手,面对可以出击的机会,自然而然的会做出本能反应,绝不会手软。史泰米亚说,在他进行交易的时候,只把15%的精力用来分析走势,而把85%的时间令自己进入作战状态。可以说,他的成功其实不在于"四度空间"理论知道什么,而在于他在实践何时出手是否可行。
股市中能正确运用知行合一的投资者,大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教训,交了昂贵的学费得来的经验,而不是靠天才或主观臆想获得。故股市中从来就没有神,自称神者,大多已"妖魔附体"。
当然,股市中,知行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有时知道得越多,越谨小慎微;知道得越少,越胆大妄为。这或许也是老股民风险意识强,而赚钱少;新股民风险意识弱,反而赚钱多的原因。但最后胜出的,多半是老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