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理财产品暗藏银行业玄机 09上半年理财四宗最
查看完整版本:理财产品暗藏银行业玄机 09上半年理财四宗最
2009/7/17 14:39:41
  放眼看,2009年上半年的理财市场,多了"保守"、"稳健",少了2008年上半年的"朝气"、"****"。
  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统计,2009年上半年,70家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2431款,与2008年同期相比,仅多发近百款。
  从产品种类看,信贷类、债券类、票据类理财产品占比近85%;在外币理财产品中,外币债券、货币市场类产品,发行420余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206款,其中160余款为保本型,其余多数为本金保证90%或95%。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张星表示:"一切还是归因于金融危机,银行都以稳健为主,产品的发行随市场不断调整。同时,市场也有调整的内在要求。"
  债券、信贷类产品:最稳
  当前,债券、信贷类理财产品是一枝独秀,在理财市场上大放光芒。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相当部分投资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这给了信贷类产品很好的发展平台;债券类产品以"稳健"称霸理财市场,尽管收益率并不是很高,但多数投资者仍对其青睐有加。
  张星认为,这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般也就1.5%-2.5%。然而,由于债券、信贷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主要是国债等低风险债券,所以产品风险也相应较低。
  聚财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林胡庆说,由于危机影响,银行能做的调整比较有限,在继续加大债券类产品研发的同时,也关注一些信贷资产类产品。比如,与信托公司合作推出一些基础建设、实业产业计划,能收到较好的回报。
  此外,林胡庆表示,信贷类理财产品,虽然受到"理财资金用于投资单一借款人及其关联企业银行贷款,或者用于向单一借款人及其关联企业发放信托贷款的总额不得超过发售银行资本净额的10%"条款的限制,但影响并不大,将来银信合作中的信贷类产品仍可能是市场的重头戏。
  "拿票据债券类产品来说,收益率虽不高,但却是代替储蓄较好的品种。而且多数银行发行产品时,都给了固定收益。当前货币市场的表现和银行的信用度,使出现违约的可能性极小。"第一理财网理财分析师顾少华说。
  结构性产品:最悬
  结构性理财产品在今年上半年的成绩,有些捉摸不透。不少结构性理财产品大亏,让投资者颇为恼怒。不过,逆市中也不乏赚得"盆满钵满"的人。
  盘点上半年到期的理财产品,在未能实现预期收益的产品排行榜上,结构性理财产品最多,大多数是挂钩股票、基金、指数、汇率的品种。
  "下半年,投资者对结构性理财产品应保持警惕,因为它依旧是理财市场中最捉摸不透的品种。"顾少华说,结构性产品与债券类和信贷类产品相比,风险大些。
  2009年5月和6月,结构性产品发行出现一定的下滑。他分析,"可能与管理模式调整有关。特别是2008年以来,结构性理财产品负面消息最多,监管机构对它们的考察更谨慎。"
  "从短期看,部分前期热衷其中的投资者可能会回避结构性产品。目前经济形势仍不明朗,结构性理财产品并不能'包治百病'。"林胡庆说。
  打新股产品:最诱人
  银监会日前连连发出通知,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进行规范。而对于打新股产品,则限制不明显。不难发现,今后风险较高的领域将成禁区,而打新股似乎还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模式。
  IPO启动,也让"隐退"市场9个月的打新产品重现,尽管这次产品收益将不如从前。
  此前两年,打新股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买卖,也备受投资者欢迎,收益率都能上到15%-20%。
  然而,2009年6月10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对新股发行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根据IPO新规,每一只股票发行,任一股票配售对象只能选择网下,或者网上一种方式进行新股申购。同时,单个投资者只能使用一个合格账户申购新股,且单一账户网上申购不得超过网上发行股数的1%。。
  这也就意味着,今后推出的打新股产品收益率肯定会大大降低。"当然,在IPO重启后,新股发行肯定会簇拥起来。"林胡庆说。
  林胡庆表示,银行理财产品不能投资股票二级市场和基金了,也不能投资股权了,惟一能和股市沾边的就是打新股。如果股市继续向好,打新股产品的收益也许会略高于债券类产品。"
  他猜测,今年下半年,银行可能会打着"打新股"的口号,将打新股与债券、股权类、融资信托类产品组合起来,提高预期收益率,降低风险。
  外币理财产品:最受挫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币理财产品收益步步降低,市场占比也逐步减少,外币理财产品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外币理财产品对投资者来说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受各国央行多次下调基准利率影响,2008年11月至今,我国各商业银行已多次调整其小额外币存款利率。
  鉴于国际外币市场利率持续下降,各商业银行外币存款利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而外币理财产品收益率与之相比优势较为明显,对投资者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澳元类产品。根据普益财富统计,上半年到期的外币理财产品中,澳元产品数量最多,排在前25名的外币产品中,澳元产品有12款之多。
  其中,浦发银行()的汇理财2008年第四期D2计划澳元产品,以11.5%实际年化收益率夺得收益冠军,同系列的E2英镑和C2欧元产品,分别以11%和10.5%的收益率排第二、第三位。
  收益水平较高的这部分澳元理财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特色:期限都在6个月以上,属于6个月或者1年期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在降息之前推出的,降息之前推出的澳元银行理财产品,其收益率都比较高,一般都会在8%以上。
  但随着澳元利率的企稳,最近发行的澳元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已经大幅降低,其中,3个月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仅为2.50%左右,6个月产品平均预期年收益率只有3.03%左右。
  【延伸阅读】
  中国理财产品暗藏银行业玄机
  ■ 詹姆斯
  中国的富人将钱投向了哪里?他们的资金投向对中国的信贷政策、股市和银行业状况预示着什么?
  这些都是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驻北京分析师朱夏莲(Charlene Chu)所提出的问题,这是她分析中国银行()体系的一部分工作内容。
  朱夏莲整理的数据或许显示出,在中国收紧信贷政策和股市下跌之时,各银行开始向富人客户兜售更多的理财产品,而此举也加大了它们自己的潜在风险。
  最近的同类数据显示出,这个趋势有卷土重来的危险。
  在去年的华尔街风暴和美国监管机构通过救助大银行来避免金融体系崩溃之后,中国的银行被视为全球最大、最健康的金融机构。毕竟,中国的不良贷款比率已经从2003年的15%跌到了去年的平均2%左右。
  曾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中国观察员的朱夏莲却并不乐观。这位惠誉评级的分析师一直认为,中国决策者所看重的不良贷款比率和其他反映银行体系健康状况的基础指标有时掩盖了其他方面的问题。她看到,尽管不良贷款比率没有提高,但地方银行正在下调对贷款质量的评级,她还指出有迹象显示银行业的利润率正在下降。
  即使对普通人来说,中国银行业今年前四个月发放的7571.5亿美元新贷款也足以让他们质疑,银行家们是否把钱都投向了那些值得提供贷款的项目。
  朱夏莲的结论是,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很高的信息风险。这意味着会难以判断各家银行的健康状况。
  这种局面让朱夏莲开始分析一些晦涩难懂的指标,其中包括中国银行业所售理财产品的数量。在数据机构上海万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的帮助下,她计算出,银行业所推出的理财产品从2008年初的约200种突然增加到去年年中的约500种,到去年第三季度则突破了800种。
  理财产品销售量的上升通常都出现在中国收紧信贷和股市重挫之时。朱夏莲缺乏这些产品的详细情况,但据她判断,银行将它们的部分贷款组合卖给了寻找股票投资替代品的富有客户。朱夏莲说,虽然这个过程是复杂的,但银行业分析师可以很容易地感觉到,这些产品仍将是银行的负债,即使它们没有以这种方式出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理财产品和市场运行的这种内在关联似乎一直保持到去年年底。在北京放开信贷闸门和股市反弹后,理财产品的数量迅速减少了一半,降至400多种,到今年第一季度末时跌到了300种以下。
  但到5月份时,下降势头有所放缓,此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约为200种。在理财产品数量出现企稳迹象之时,北京开始担心银行贷款的规模可能过大,而股市也出现了回调压力。所有这些可能都表明,银行及其客户对理财产品的兴趣可能再度回升。
  朱夏莲说,这是表外风险的经典例子,而人们目前却没有注意到这种风险。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