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理财产品不再走钢丝
查看完整版本:理财产品不再走钢丝
2009/7/12 7:10:28
  银监会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有两条规定引人注目,其一是规定除打新股外,各商业银行不得将理财资金投资于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同时,理财资金也不得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
  其二是要求商业银行应将理财客户划分为有投资经验客户和无投资经验客户,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提供与其相适应的理财产品,不得将产品卖给没有投资经验的客户,对于有过普通投资经历的客户,银行应将此前5万元的准入门槛提高至10万元。
  "银监会的这项通知,将促使理财产品市场不再走钢丝"---记者采访的众多专家,均如是认为。
  客户:稳字当头
  在2007年,商业银行频频发售涉股类理财产品,银行方面当时的说法是:让不炒股的投资者也能分享牛市盛宴。
  动辄30%的预期收益率确实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一些年过七旬甚至八十的退休工人将一生积蓄的养老金清囊而出,购买涉股类理财产品。
  可惜银行方面美好的初衷在股市从6000点下泻后被击得粉碎。之后,对银行理财能力的质疑声不断。为此,银行颇为委屈,质怪理财产品的购买者不专业:既然是投资,自然就有风险,怎么能把理财产品收益同储蓄利息相比?
  其实,银行方面受到的指责其实是自作自受,因为银行没有认真分析大多数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是什么人,是平时以储蓄为主的储户。
  长期以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银行就是资产的避风港。银行理财理输了,是不能想像的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首先缘于银行客户不同于证券、基金的购买者。不是人人炒股,也不是人人都买基金,但没人不同银行打交道,银行客户覆盖千家万户,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需求群体和消费群体更大,因此影响面也更广;其次,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当时设置为5万元,可见购买理财产品富人少而普通收入的人多;第三,人们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解也不同于股票和基金。如果说要给股票、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性排序的话,一般人都会认为股市风险最大,基金次之,银行理财产品最低。因此,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无论其理财理念还是理财风格都更为稳健和保守,很多购买者就是为了缓冲证券市场的风险、为资产进行避险配置才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他们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心理预期,也远远低于股市和基金,只是指望着通过银行专家理财,取得的收益能够领先于CPI的涨幅,以规避实际利率为负的风险。
  由此可见,在绝大多数银行客户心目中,银行理财既是资产避险的一种途径,也是多元化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一个稳健层次。如果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像买股票、买股票型基金一样高,将潜藏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银行的理财产品应该与直接投资股市的产品相区别。"银监会一位相关人士表示,"若要投资追求高收益的产品,投资者可以直接买股票,也可以通过银行买基金。而银行大多数中低收入客户风险承受能力都非常有限。"银监会负责人称,银行理财不应出现本金损失的产品,银监会的这项通知,有助于将理财产品和资本市场的风险进行有效区隔,设立风险防范机制,敦促银行理财产品应该回归到基本面,把注意力放在保本的稳健型产品之上。
  销售:卖者有责
  在2007年四季度股市由牛转熊时,涉股类理财产品出现严重亏损,一时间银行理财产品到期"零收益"、"负收益"事件频发,理财师被贬低为"理发师"---将财富越理越少。为此,银行与客户之间因理财收益问题的纠纷愈演愈烈,各媒体均接到大量投资者的来电来信,一些投资者甚至诉诸法律。
  但是,在银行和客户的纠纷中,客户明显处于弱势地位。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认为在产品说明书上已经有风险提示,而客户还进行了风险测试,在这种情况下,客户购买的理财产品出现"负收益"、"零收益",只能风险自负了。
  但相当多的理财产品购买者对这种说法不买账,认为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像"天书",专业名词深奥,计算方法复杂,外行根本看不懂;而理财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又把收益说得花好桃好,对风险轻描淡写;且风险测试也是走过场。致使很多购买者"吃药"。
  为了改变客户的信息不对称,银监会此次在通知中特别规定,商业银行应将理财客户划分为有投资经验客户和无投资经验客户,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提供与其相适应的理财产品,并且将产品的适应客户类别明确标注在产品说明书上,不得将产品卖给没有投资经验的客户,对于有过普通投资经历的客户,银行应将此前5万元的准入门槛提高至10万元。
  这项规定,一方面对银行是一种约束,今后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再也不能"报喜不报忧",另一方面,提高理财产品的购买门槛,可以使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的客户规避较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同时随着起点金额的上升,也有利于购买者更加谨慎思考。
  收益:影响不大
  这项通知一问世,就有人断定会降低理财产品市场收益。光大银行市分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助理徐欣认为,从总体上而言,这项通知可能会降低理财产品市场的平均收益,但对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而言,这种收益的降低没有多少意义。
  自去年以来,股市的动荡迫使银行普遍将理财产品的投向进行了主动调整。而且从市场需求来看,投资者的投资风格也日趋谨慎,所以各银行发行的投资于股票、基金、PE等理财产品的规模较去年明显萎缩,目前的理财产品更多是信贷类、票据类。即使在今年以来的反弹行情中,在理财产品市场"唱主角"的大多是固定收益类产品。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市场占比连续三个月上升,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发行数存在着明显的下降,且仅有少数几款理财产品涉及了国内证券市场。
  同时,伴随着IPO重启,不少投资者对新股申购再次产生兴趣,部分投资者已经有意向参与新股申购;同时,证券市场的牛市行情,也使得投资者对资金的流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销售十分火爆,1年期以上理财产品市场占比则出现了回调,显示在经济复苏阶段,市场仍然在回避长期理财产品。
  徐欣介绍,在牛市中,商业银行会依靠涉股类理财产品的收益拉高理财产品总体收益的平均值,今后,理财产品资金不能投资于A股市场,银行无法再依靠这类理财产品拉高收益平均值,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值可能下降。然而,由于这些涉股类理财产品已经非常少量,大多数客户又不可能购买一家银行的所有理财产品,因此,这种收益平均值的上升或下降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存量:进退两难
  对于已经发行的涉股类理财产品,是继续运作还是清算?银监会的通知中没有涉及。发行涉股类理财产品的银行也谨慎表示尚未研究。但部分专家认为,这些理财产品处于进退两难局面。
  香港金融注册工程师、CFP上海地区会员组织名誉理事赵志敏认为,已经发行的涉股类理财产品有的存续期是3年左右,有的则没有存续期,当股市暴跌时,一些理财产品的收益也一泻千里,虽然经过此轮反弹,但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普遍不理想,相当多的购买者还没有收回本金。今后是否继续运作,她认为应该具体分析,如果是亏损较多的,银行如果有较高水准的研发团队做技术支撑,可以选择续做。因为现在清算退场投资者反而不合算;而对于已经扭亏或即将扭亏的,银行可以分析当前市场趋势,并根据自身研发团队的水准,可以选择适时清算,使投资者至少保住本金。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