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zhengcai
2009/7/6 10:57:49
存银行还是买股票?
理性决策者第一题应该选择B;第二题选A。
多数人可能答案恰巧相反。从期望值理论分析,题中保本型基金的期望收益为5%,而股票型基金(假设亏本和盈利的可能性各是50%)的期望收益则是100%×50%+(-50%)×50%=25%,人们应该选择B。但大多数人宁愿选择5%的确定收益,也不愿意为了25%的期望收益赌一把,因为害怕承担50%的损失,在面对得到的时候,大多数人是风险规避的。
但是第二个问题同样用期望值理论分析,B选项的期望收益大于A选项。结合前面一个选择题:大多数人在面对得到时是风险规避的,面对失去时是风险喜好的--人们会遵循这种心理学上叫做前景理论的描述来作出决策。
其实这种决策方法有个重要的漏洞:两个选择评判得失的参照点不一。如果把收益为0设置为参照点,那么你应该选择股票型基金;而事实上大多数人这个时候判断的那个参照点已变成了收益5%之后的既有水平,因此失去这5%的痛苦让人们难以容忍。
而第二题中,人们心里的那个参照点其实是没有任何收益时的水平,因此要交出1.5%的管理费会觉得不舍;但投资没有收益其实是你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如果你比大多数人多几分理性的话,那么应该根据期望效用理论来做决策。决策时调整参照点的位置,重新进行换位思考就能改变人们的决策。比如高目标利润下,人们敢于冒险;而低目标利润设置会导致风险规避。
损失100元和得到100元,哪个对你影响更大?
理性的选择应该分别是A和D
理性地来说,两只基金盈亏总和为零,你的心态应该保持起点时的平衡。但往往此时投资者的心情却糟透了。这种心理失衡其实是因为欠理性心理账户的存在而导致。
奚恺元教授认为:投资决策中,有两大欠理性的心理账户问题,一是在较短时间内评价一个账户的盈亏。如果这个心理账户包含的时间间隔太短,会造成人们的"近视损失规避",而放弃可以获利丰厚的投资。
如果人们为每天的盈亏设置一个账户的话,那么相比起每月账户或每年账户,将会更频繁地出现亏损,因为人们对损失要比收益敏感得多,以至最终将手头股票或基金抛掉。
另一个问题就是,人们把投资账面上的损失和出售价格下跌的基金变现后的损失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如果发生下跌,你必须要承
认损失已经发生,因此持有还是卖出不应受到你现在持有还是抛掉这个行为的影响。
失去100元和没有得到100元,哪个更令你痛心?
大多数人会选择A,小部分人选择B。但理性的人应该选C。
心理学调研表明,更多的人对直接亏损1万元导致的幸福度降低有很深刻的感受,但对于另外一个账户没有买入股票而带来的机会成本损失则没有特别的感觉。人们总是过分关注直接损失,对从口袋里流出的10块钱非常在意,而对本来可以装进口袋的100块未得收益不以为然。
心理学上,忽视未得收益其实是损失规避效应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对待未得收益的麻木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往往会认为未得收益或损失的对象不明确,而选择完全忽视它。
理性地来说,原本可以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其实就是你的损失;直接损失和未得收益是一样的,应该同样引起重视。
比如,一笔资本金没有更好地投资利用其实也是一种损失;相反,同一笔资本金如果选择其他方案时会亏本更多,那么也是一种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