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mennong
2009/7/5 15:02:42
古玩市场赝品泛滥,一直是困扰收藏市场的一大顽症,特别是近几年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藏家稍不留意便走眼上当。存在就是合理的,这对赝品来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究竟应该如何客观地看待赝品问题,笔者结合收藏的实践体会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赝品有源
艺术品作伪古已有之,赝品的老祖宗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了,可谓源远流长。当艺术品跨出家门,进行流通、交换乃至于成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之日起,赝品便如影随行般成长,挥不去、剪不断。
以书画赝品为例,据考证,制作书画赝品的年代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东晋时期制作假画的技术开始日臻成熟,而唐宋时期以假乱真的程度已令世人侧目,明清时期的书画作伪之风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日渐火爆,赝品的泛滥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出现了许多分工程度和制作工艺都极高的专业化作坊和工厂。
赝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赝品是相对原作而言,除了真品,其余都是赝品。狭义的赝品是指用来冒充真品的复制品和仿制品,带有欺诈性质。从某种程度上说,广义的赝品艺术可以视为一个单独的艺术门类,因为它同样凝聚了作者的智慧。从中国画的保存寿命来讲,不过数百年至上千年,如果没有复制品、仿制品,那中国古画就会消失殆尽。一些由艺术大师临摹的高仿真书画在我国历史上层出不穷。故宫博物院所藏晋代顾恺之《洛神赋图》、王羲之《兰亭序帖》,皆非原作,而是唐宋人的摹本,艺术水准仅"下真迹一等"。故宫的不少仿真书画,材质与笔墨都表现得天衣无缝。如清代华严的《桃潭浴鸭图》,著名书画鉴赏家徐邦达先生看后欣然题字"仿制甚佳,几可乱真"。博物馆内部,为了文物的保管、展览的复制品,因为是一位大家临摹另一位大家的作品,照样可以欣赏领略到与原画相近的神韵和风采。从这个角度来看,广义的赝品有着积极意义。
赝品有市
人们通常认为,赝品之所以能够顺利交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收藏者不幸"走眼"而造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尽管不少复制品确实有足以乱真的"资本",然而,绝大多数仿制品都是容易被行家识破其真面目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赝品之所以有市场,能够顺利交易,实际上是与一些收藏者"知假买假"的行为分不开的。但是,收藏者为什么会"知假买假"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收藏者收藏动机的多样性。古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古玩商品必然越来越少,由于真品数量有限,不可能让每位收藏者都能拥有,仿制品的出现在所难免,它满足了不同层次收藏者的需求。收藏者的收藏动机各不相同,而且,藏家的收藏行为还不得不在客观上受到购买能力的约束。因此,收藏者有选择性地购买一些制作精美的复制品,或者价格低廉的仿制品来"把玩欣赏"也是情理之中和可以理解的事情。
不仅如此,在艺术品市场上,收藏者普遍认同这样一种理念--即使是赝品,也并不是完全不值得收藏。历史上各朝各代的仿品,如今也都成了文物,也一样值钱了。由于赝品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各种收藏者的需要,例如"把玩之乐"、"炫耀价值",等等。因此,才造成了"赝品有市"的现状。实际上,广义的赝品在推动收藏艺术品市场繁荣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书画家收藏联合会****吴欢(吴祖光、新凤霞之子)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公然说:"现在玩收藏,实在玩不起。所以,我主张玩赝品"。主持人大惊,忙问何解。吴答:"假古玩,真文化。我们玩的是赝品后面蕴藏的真正的文化内涵"。如果大家认同吴欢的"假古玩,真文化",反过来思考我们的收藏活动,会不会有什么启迪呢。当然,吴先生所说的赝品,是指名家高手仿作出来的精品,是指能够使人获得真正艺术享受的艺术品,而肯定不会是地摊上粗制滥造的赝品。这些拙劣的东西不但毫无"卖点",更无任何收藏价值。
赝品有价
与实用商品不同,艺术品是自由定价,是靠买者的艺术审美、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决定的,好的仿制品同样存在较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人们可以通过仿制品来欣赏和领略古人的精湛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如现代仿古瓷器,它采用了现代的高科技手段,瓷质细腻,与古瓷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从画工和所用颜料上,似乎比古瓷上的图案和发色更加惹人喜爱。还有仿古玉器,它的制作几乎全部由机器完成,底子修得要比老玉平整,雕刻图案流畅自然,抛光技术已非古人能比。中国历史博物馆仿制的10件青铜国宝,每套售价为1.89万元。这10件仿制品无论是原料还是制作工艺,都是以当年的情况为准。如原料是铜、铁、锌混合的,但比例是按原件调配的,制作也是采用手工"失蜡"法,即在制作好的模型中注入蜡,在蜡的外层粘上沙,制成沙壳,再加热脱蜡,剩下的沙壳就是最初的模子,经过浇铸、打磨、作旧等步骤完成,极具收藏价值。
在中国字画史上,赝品也有收藏价值的事例的确很多。比如民国时期的画家张石园仿王石谷的画,江寒汀仿任伯年、虚谷的画,吴待秋仿王原祁的画等,几乎达到了与原作同等的价值。尤其是最负盛名的张大千,他仿石涛、八大山人的作品,仍然被当今海内外不少著名博物馆所收藏。还有大画家齐白石,晚年由于视力问题,每遇画草虫类的作品,往往由弟子代笔,然后自己题跋落款。著名画家吴昌硕也是如此,在求画者甚多忙不过来时,其中的花卉画就由他的弟子赵子云代笔,山水画由弟子王一亭代笔,然后由自己题跋落款。这类作品在市场上同样有很高的卖价,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近年来,拍卖会上那些被标明"某某款"的公认的赝品之所以销售态势良好就部分地反映了这个问题。例如,精仿陆俨少书法的赝品能够卖到3000元左右,而精仿吴昌硕"花卉"的赝品则能卖到8000元左右,精仿张大千"仕女"的赝品更是能够卖到10000元左右。
一些赝品之所以被看好,除了商业炒作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赝品本身所蕴涵的艺术价值因素。"名家仿名家"、"高手仿高手"的作品,因其高超的技艺和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内涵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投资的角度看,当有较大的潜力;从鉴赏的角度看,令人赏心悦目;从收藏的角度看,价值定会继续攀升。
赝品有趣
收藏具有极大的魅力,这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一座永不枯竭而又充满诱惑的宝藏,又是一道布满棘刺和陷阱的深渊。身入其中,无论你如何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会感受知识的贫乏和浅薄;无论你自信眼力如何过人,在浩如烟海、五花八门的历史遗存面前,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即便你富甲一方,当你投入收藏时,也常常会感到囊中羞涩,捉襟见肘。
事实上,由于艺术品市场上的传统观念和收藏者的客观需要,许多藏家对待赝品的微妙态度并不是行外人士能够体会的。赝品之于收藏,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痛并快乐着"!如果收藏市场变得像百货商场一样,保证质量,明码标价,对收藏者、特别是有一定水准的藏家来讲反而会觉得无味。
收藏对人们的吸引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挑战性。在古玩市场,正是由于有真有假,真假混杂,才给藏家提供了一个展示眼力和才能的平台,真假的纠缠恰恰增添了收藏的乐趣。你的眼力好,奇货珍品经常走进你的宝库。反之,你便会与赝品结下良缘。因此,收藏界里到处是"捡漏"与"走眼"的故事。正是在这种跌跌撞撞、坎坎坷坷的收藏过程中,收藏者感受着真正的乐趣,从而不断领悟收藏的本质和内在之美。
对于收藏爱好者而言,也正是由于赝品的存在,便能以赝品为师,不断磨砺和提高自己的眼力。在收藏圈中,人们常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这里,没有身份地位和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眼力是最受尊重的。其实,我们不妨抱着一个平常心去对待赝品。淘到真品后的欣喜,买到赝品后的沮丧,其中的奥妙与魅力是收藏市场长盛不衰的原动力之一。
赝品有害
讲到这里,并非故弄玄虚,有意为赝品开脱,而是客观地分析赝品的历史和现实。当然,我们不能忽视赝品的危害。近来,北京电视台由著名演员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受到观众的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场砸烂赝品。
近几年民间收藏不断升温,各种形式的民间收藏品交易也是越来越红火。与此同时,收藏市场上的纠纷也有所增加,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买到赝品纠纷。
现如今艺术品市场的赝品之多已达到泛滥的地步。从上世纪90年代起,由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中国艺术品市场活跃起来。人们拿出闲钱购买一些艺术品赏玩,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活力,艺术品不断呈增值趋势。接踵而来的是大大小小拍卖行的兴起,大小展销会的登场,外加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使"艺术品"铺天盖地而来。看看现在的古玩市场,各种仿制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一些商家投机取巧,以假乱真,欺诈收藏者的现象很普遍,古玩市场显得特别混乱。在笔者的藏友当中,几乎差不多都有过上当的经历。有的省吃俭用,穷其所有,买来的却是赝品,这对藏家的打击之深是可想而知的。更可叹的是,当你正为出手的失误而痛心疾首之时,商家可能还在嘲弄你学业不精、眼力不济。而且,明知自己上了当之后,还投诉无门,因为收藏行业的特殊性,至今仍然是无法可依、无规可循。如果不加以遏制,长此以往无疑会将真正艺术品推向边缘化,从而影响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