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榜首产品收益率比较
如果说2007年的市场教会了民众"要理财",那么民众从2008年市场中学习到的就是"该如何理财"。
2008年,股市从牛转熊,债市从熊到牛。冰火两重天之间,基金、券商、银行这些专业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收益出现非常大的分化。与此同时,各路机构在下半年纷纷扎堆推出债券类、货币类等低风险产品,涉及股市的产品基本上被边缘化。
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特进行一个全景式的理财产品评点,寄望能通过总结2008年的惆怅与哀伤,去展望2009年的喜悦与收获。
公募基金:偏股产品皆绿
收益率:2008年国内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平均下跌幅度分别为-50.63%和-45.75%。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在债券牛市的大背景下,分别取得了6.52%和3.5%的历史最高正收益。
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让公募基金以优异的投资能力,当仁不让地成为2007年最受欢迎理财产品。然而面对2008年"风不调雨不顺"的资本市场,"欠收"却成为几乎所有公募基金年终盘点时的主题词。
以股票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公募基金,成为巨亏重灾区。
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2008年国内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平均下跌幅度分别为-50.63%和-45.75%。在业绩抗跌榜上,泰达荷银成长和华夏回报分别以全年-31.61%、-24.53%的业绩表现,排名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首位。
东方不亮西方亮,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固定收益类品种获得长足发展,无论份额还是业绩,均可圈可点。
数据显示,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在债券牛市的大背景下,分别取得了6.52%和3.5%的历史最高正收益。其中,中信稳定双利和中信现金优势分别以12.72%和4.67%的正收益,成为2008年度的"赚钱王"。不少基金在份额规模上都获得了超过4倍的增长,令偏股型基金难以望其项背。
私募基金:熊市执利器
收益率:在整体大幅跑赢公募基金的同时,私募基金更有7只产品在2008全年取得正收益,分别是重庆国投·金中和、深国投·星石1-3期、中国龙精选、大臧金-瑞华结构化、深国投·武当1期,其中重庆国投·金中和年度收益率位居榜首为18.19%。
2007年的单边牛市,公募基金胜;2008年的单边熊市,私募基金胜。
拥有规模小、最低可零仓位的灵活性优势,众多私募基金坦言自2008年初市场高位之时,就采取空仓或轻仓策略,这显然成为去年私募基金胜出的利器。
来自国金证券的数据显示,去年1-12月具有完整自然月度净值披露的28只证券投资类阳光私募平均下跌33.08%,52只净值披露并非上述严格统计期间的证券投资类私募基金产品近12个月平均下跌33.41%,这一平均跌幅如果在公募基金偏股型产品中进行排名,可以当仁不让地跻身第一梯队。
在整体大幅跑赢公募基金的同时,私募基金更有7只产品在2008全年取得正收益,分别是重庆国投·金中和、深国投·星石1-3期、中国龙精选、大臧金-瑞华结构化、深国投·武当1期,其中重庆国投·金中和年度收益率位居榜首为18.19%。
当然,在私募整体抗跌的业绩背后,也难掩一些曾经辉煌的神话遭遇幻灭的事实。曾经在牛市期间名噪一时的股神、价值投资者,由于在牛熊转换期间坚持看多做多,投资业绩可以惨痛形容,其中一些不得不选择清盘退场。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去年一年间累积有超过10只产品选择清盘,截至去年年末时,深国投·睿信2期、3期,林园2期、3期等超过10只产品的净值仍然在50元之下(面值为100元),相当于遭遇腰斩。
券商理财:五十步可笑百步
收益率:目前,共有38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在存续期内,其中2008年以前成立的股票型及混合型产品有4只,平均收益率为-44.13%,跑赢股票型基金-50.63%的平均业绩。
一改牛市时"自惭形秽"的形象,2008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偏股型产品整体业绩全面胜过偏股型基金。不过,券商债券型理财产品不够"争气",2008年的平均收益率远远落后于债券型基金。
目前,共有38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在存续期内,其中2008年以前成立的股票型及混合型产品有4只,平均收益率为-44.13%,跑赢股票型基金-50.63%的平均业绩。
在股票型券商理财产品的业绩排行榜上,国信金理财价值增长以-39.74%的收益率技压群芳,夺得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业绩冠军。紧随其后的是中金公司管理的中金股票策略,去年全年收益率为-41.43%,剩下的股票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亏损幅度都在45%以上。
相对比而言,混合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业绩平均收益率为-30.88%,也跑赢同类公募基金,体现出较好的风险控制能力。其中,海通稳健增值表现最好,全年仅亏损了16.20%,中信理财2号和光大阳光的抗跌性也不错,只亏损25%左右。不过,混合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业绩呈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剩下4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亏损幅度超过30%。
不过,债券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却全线落败于债券基金。7只债券型券商理财产品去年表现平平,全年平均收益率仅为-0.01757%,远远落后于同期债券型基金6.52%的平均收益率,显然,券商债券型集合理财产品在2008年没能把握债券市场牛市。
银行理财:
顺势而为战热点
收益率:纯债券产品在去年全年的年化收益率可达6%-10%,银行固定收益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可达3.5%-6.5%。
经历了2007年的一场热潮之后,刚刚兴起的银行理财,在多事之秋的2008年进一步成为投资者普遍关注的对象。受到商品期货市场大幅下跌、汇率变动幅度过大、美国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衰退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类型不断在热点中切换。
从发行数量看,据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统计,2008年1月至11月56家商业银行共发售银行理财产品4113款,再创历史新高。具体而言,曾经在2007年风靡一时的银行系QDII产品由于遭遇最高超过60%的大幅亏损,到2008年下半年时几乎"销声匿迹",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债券类、信贷类、票据类等理财产品受到投资者的追捧,"短、平、快"的银行理财产品则大行其道,成为投资者更为偏好的理财方式。
募钱容易赚钱难,从收益率来分析,不少挂钩汇率、大宗商品期货,以及QDII产品均出现大幅亏损,令银行理财产品一改此前"稳赚不赔"的印象,经受到零收益甚至是赔本的考验。
去年8月份爆发的汇率风险成为理财产品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黑天鹅,不少外币产品损失最高超过30%。相比较而言,2008年只有纯债类、固定收益类、货币基金等理财产品保持了正收益。
统计显示,纯债券产品在去年全年的年化收益可达6%-10%,银行固定收益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可达3.5%-6.5%。随着债券市场在2008年下半年的大幅上涨,以及央行在去年年末时大幅降息,不少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已经大幅下滑,一些长期的理财产品有的提前终止,有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12月下旬,所有由银行发行的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全部跌入3%以内,部分商业银行发行的1个月期和2个月期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降至1.5%。
为了规避降息通道中进一步可能带来的风险,近期所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短期化的趋势,人民币期限在三个月以下的越来越多,一些银行还新推出一些低至15天的超短期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