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家已经超过了300万,但由于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无法摆脱"富不过三代"的宿命。而在中国所有的中小企业中,有80%是家族企业。
在美国的上市公司中,也有40%跟家族传承相关联。在美国,家族企业在其第二代依然存在着的只有30%,第三代仍然存在的只有12%,第四代还在的仅有3%。在葡萄牙有一句俗话: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困孙子。西班牙人也说: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德国则用三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
"富不过三代"不仅中外概莫能外,还似乎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性。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曾写了《保富法》一书,他说,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家业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仅有一两家。
企业要永续、传承、变革,在用人上无非是悬于选人和留人的成败。家族企业则面临着基业常青和家业常青之间的平衡问题。太平洋建设集团原董事局****严介和表示,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可以兼顾,"同等条件下,肯定任人唯亲;条件不同等,应该任人唯贤。"不过他也说,"血浓于水,但水纯于血。如果是小企业,可以一步传承给孩子;如果是大企业,一步传承不太合适,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也会给企业造成伤害,同时也没有担当起社会责任。我的孩子将来能不能做太平洋的掌门人,还是个问题,如果有能力,就可以做。""私营企业也要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孩子的接班要顺势而为。"
严介和认为,高端人才靠选择,低端人才靠培养。一旦发现并选择了人才,要倾情呵护,从容包容,慷慨使用。他的"包容"和"慷慨"有点特殊,"能人犯了错误,最佳方法是对其提拔。犯一次错误,提拔一次。因为能人都很自信甚至自负,如果把他'灭'了,他心里很不平衡。如果你反而给他加薪、提拔,他会感到愧疚,对不起老板,对不起企业。根据我多年的实践,80%的人可以改造成功。一旦改造过来,就是未来的栋梁之才。"
家业常青接班人学校副校长程良越也同意,人才的选择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培养。
在留人的标准上,严介和表示,"高管靠事业留人,中层靠情感留人,基层靠待遇留人。"
有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富人家族的孩子中,只有约10%的子女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人。此外,"富不过三代"的原因还包括企业治理不规范、财产移交不科学、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孩子不想当富人等。严介和还有个比较独特的见解,"因为男孩子的基因80%是遗传妈妈和外公的基因,女孩子的基因70%是遗传爸爸和奶奶的基因。"言下之意似乎是,(儿)子承父业有着先天性的"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