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有一种错误的想法--"理财就是生财,让财富增值,赚钱是第一位的"。其实,这种理解容易让人滋生急功近利的心理。有趣的是年龄越小,同意这个观点的人越多;收入越高的人不同意这个观点的越多;学历越高的人,不同意这个观点的越多。这说明年轻人理财心态不成熟,期望能一夜致富;而学历高、收入高的公众认知就相对成熟。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人走了,钱没花完。"这句小沈阳在《不差钱》里的台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说白了就一句话,我们理财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拼命赚钱、攒钱。当然,我们也不愿遇到"人活着,钱没了"的尴尬。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他正值中年,在上海有房有车有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2007年,看到股市飞涨,身边很多朋友都"发财"了,他就抱着"钱多不扎手"的心态,动员老婆把300多万元的积蓄全部投入股市,等着"钱生钱"回家。但世事难料,美梦没做多久,股市就开始暴跌,上证综指从6000点跌到了4000点附近。这时,"输红眼"的他将东拼西凑弄来的200多万元资金入市"抄底",结果遭遇新一轮暴跌。手足无措的他完全乱了章法,在去年11月份全部清仓,所剩资金不到200万元。他又气又急,没多久就生病了,整个家庭也陷入了财务危机。
理财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不要为了追求高额的回报,而去冒自己不能承受的风险,我朋友就是犯了这样的大忌,既没有弄清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又把"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他所谓的理财,其实是一场豪赌。
理财,首先要弄明白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如果股票一套,你就心神不宁,寝食难安,那你不能买股票,还是买点国债更安全。其次,要在保证家庭资产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配置资产,来获得比银行存款高的收益。比如,他如果将300万元资金分成几块,一块存银行,流动性好,安全,随时可以应急;一块买点保险,医疗险、意外险,给自己和家人有个保障;再拿出可以承担风险的那部分资金,参与一下股市,这样,在市场走牛的背景下,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率;万一亏损,也不会搞到出现财务危机的地步。当然,对于一点股市投资知识都没有的人,更稳妥的办法是定期定额买点基金,既可以分享牛市成果,又可以规避自己盲目操作的风险。
其实,理财的核心目标是合理分配资产和收入,最终达到财务自由的境界,既要考虑财富的积累,又要考虑财富的保障;既要为获利而投资,又要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既包括投资理财,又包括生活理财。理财规划涉及到人生目标的方方面面,个人理财首先要保证满足自己正常的生活需要,其次是对剩余财产进行合理安排,合理划分生活开支与可投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