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大家看来,钱存进银行是最安全的。然而,随着高科技犯罪手段不断翻新,银行卡犯罪呈上升趋势。人们发现,存在银行里的钱也可能有去无回。不时见诸报端的储户存款莫名"蒸发"的新闻,再次让人们关注起银行存款的安全问题。
省公安厅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我省共发生银行自助设备的盗码案(事)件490余起,其中75%左右是"克隆"银行卡。来自泉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的数据,去年底至今年4月中旬,泉州共接到变造银行卡案件15起,造成经济损失120余万元,发生地以泉州市区、晋江、石狮为主,犯罪嫌疑人多通过在ATM机上套装读卡器和安放偷拍设备的手段,获取客户银行卡磁条信息和交易密码,变造出银行卡冒领或刷卡消费。
记者采访发现,犯罪分子盗取银行卡信息、密码的手段让人眼花缭乱。陷阱到底隐藏在哪?储户怎样才能实现安全用卡?当存款不翼而飞时,又由谁来为损失买单?市民该如何维权?就此,记者一一进行了走访。

犯罪分子粘贴于ATM机上方的摄像装置

假插卡装置

犯罪分子所用的读卡装置

银行卡插入后,很快卡号信息就被隐藏在背面的读卡装置记录
【典型案例】
案例一:
5万多存款蒸发 银行兑付4.5万
存折和银行卡从未离身,密码也未向他人透露,但50500元银行存款却离奇被人转账取走。为此,储户将银行告上法院,要求银行返还存款及利息。
2006年12月24日,惠安的吴先生将父亲车祸死亡赔偿金5万多元存入某银行储蓄卡。2007年1月6日晚,吴先生持卡到ATM机取款时,却发现卡内存款只剩18元零头,50500元存款离奇蒸发。吴先生随后报警,并从银行处得知,他的银行卡于2006年12月31日1时许,在宝洲街一银行ATM机上被分4笔转账。
时隔两年,案件未破,吴先生多次与银行方交涉,对方迟迟未给说法,吴先生只好将银行告上鲤城法院。但庭审过后,银行方与吴先生最终达成和解协议,银行兑付45000元存款。近日,该案以原告方撤回诉讼而告终。
案例二:
KTV消费刷卡 买单遇"内鬼"
去年11月25日,在广东经商的王先生,收到一条手机短信,信息显示,他的银行卡在泉州某珠宝行消费23万多元。王先生忙向银行申请挂失,并报警。
泉州警方破案后,两男子相继被抓获。原来,去年10月,余某与老乡柯某(化名,在逃)策划,由余某物色在酒店KTV工作且有机会接触客户银行卡的人员,让对方窃取银行卡资料及密码。余某找到吴某和林某(化名,在逃),利用吴、林两人替客户持现金或银行卡到总台结账之便,窃取银行卡资料和密码,余某再将资料交由柯某变造出银行卡。
而去年11月13日凌晨,王先生恰好在林某所在的俱乐部消费,酒过三巡,王先生离席,将银行卡交给林某刷卡买单。林某乘其不备,用读卡器盗刷出王先生的银行卡信息,又成功偷窥得密码。
警方介绍,大多数此类案件发生在18时至22时,"克隆"银行卡得逞后,犯罪分子瞅准黄金、珠宝等容易出手的特点,通常持卡到异地大刷黄金、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