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银监会近期调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模式,新发售产品上周几乎接近"断档";虽然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依然以稳健型产品为主,但市场需求正慢慢发生变化;一度引发巨大争议的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近来的发行数量逐渐增多;市场对于IPO重启预期的加强,令不少银行开始悄然备战"打新股"理财产品……种种现象表明,近阶段,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银监会新规致发行量锐减
"上周本来是打算去银行看看有什么新发行的理财产品,结果跑了几家银行发现,大多数都是之前就在销售的那几款产品,新发行的不多。最后,我只好将资金都改成了存款,等过段时间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选择。"一位投资者向记者抱怨,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太少,令他遭遇"投资无门"的尴尬。
根据普益财富最新发布的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5月29日至6月4 日一周期间,有19家银行共发行了69款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发行处于低位。其中,有16家中资银行发行了61款理财产品,在发行主体和发行数方面均处于较低水平;而在外资银行中,3家银行发行了8款理财产品,保持基本均衡。
部分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发售的多数理财产品确实都是前些时候已经通过审批的产品,同时,近期尚无新产品,客户只能从以前发售的老理财产品中进行投资选择。而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银监会近期调整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模式,将此前的发售产品后5日内报告修改为提前10天向银监会报告,因此目前很多银行新发售理财产品接近"断档"。
普益财富分析认为,发售产品改为提前10天向银监会报告,暂时对理财产品发行造成了一定时间的影响,形成了短暂的空档期,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部分银行应对突发变化的能力不强。
记者了解到,在2007年底市场较为火爆时,银监会曾放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售前管理,仅仅要求银行在理财产品发售后5日内报送相关材料,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客观造成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大增。然而,自去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的零收益事件频频发生,监管部门看到了市场的潜在风险而加强了管理,因此再次针对银行理财产品调整发行模式,将此前的发售产品后5天内报告修改为提前10天向银监会报告。
"售后5天内报告和提前10天报告,对于理财产品发行会造成不小影响。"某商业银行个人银行部相关人士指出,新调整的规定对银行加强了风险控制,使银行在产品设计上更加趋于谨慎,产品的发行时间周期自然就会延长,这也是近阶段理财产品发行量锐减的最大原因所在。但该人士同时认为,新规定将令银行更加注重风险控制,从而能减少客户损失的风险,但另一方面,产品收益肯定会因风控的加强而有所影响。
结构性理财产品重现活力
在宏观经济形势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保证收益产品仍为市场主流。
统计显示,上周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发行数为32款,市场占比超过 46%,维持近段时期的高位;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发行数为9款,市场占比为13.04%,和前期基本持平;非保本理财产品目前保持着40% 左右的比例。
总体来说,银行理财产品依旧以稳健为主,大部分产品募集的资金最终都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较为安全。不过,伴随低风险的永远是低收益。据了解,目前发行的投资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最高的仅为2.4%,普遍预期年收益率在2%左右。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逐渐发挥,企业资金压力也将大大缓解,导致贷款利率溢价效应大为下降。近几个月以来,信贷类理财产品每个月都有几十款产品主动终止,这通常会导致收益率降低。
"A股市场虽然震荡加剧,但很多人对其前景依旧看好。与此同时,银行保本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却在下滑,这使得一部分保守投资者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光大银行上海分行某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说,根据近一段时间和客户接触,发现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愿意部分地放弃保本底线,从而博取更高的收益。
从上周情况来看,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表现不错,所有挂钩利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皆实现了预期收益。另外,其中一款挂钩股票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也表现良好,为兴业银行的2008年第八期"万汇通"澳利丰(澳元)理财产品,取得了11%的年化收益率,为上周到期收益率最高的理财产品。该理财产品挂钩于3只在香港上市内地公司股票,收益由三部分组成:固定收益、浮动收益以及红利收益,其中浮动收益根据条件每日计息,红利收益则根据设定的条件来计算可能的收益。由于港股在2009年走势较为理想,挂钩标的在浮动收益和红利收益方面均有收获。
值得注意的是,在获得不俗表现的同时,银行其实从5月中旬开始就已重燃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热情,发行量一度超越前期水平,上周也有多款结构性产品问世。
其中,荷兰银行和星展银行均发行了结构性理财产品,所挂钩标的多为海外基金。荷兰银行理财产品挂钩于香港盈富基金。产品购买币种有澳元、美元和人民币,期限为6个月,每月设定1个观察日。如果发生触发事件,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到期如果未满足条件,可能失去部分本金。荷兰银行另一款理财产品挂钩于澳元兑美元即期汇率。由于目前经济还不能清晰判定为复苏,外汇市场受经济数据的影响较大,而此阶段经济数据冷热不均,使得外汇市场产生较大波动。
星展银行除了发行一款较为保守的利率挂钩型理财产品外,另两款理财产品与美国天然气基金挂钩,看涨该基金,但是设定了最高线。
与此同时,4款于上周发行的澳元结构性理财产品也引起了市场关注,由于澳元是高息货币,多数投资者希望以其澳元固定收益资产保证资金安全,而以更多资金参与衍生交易,提高潜在收益。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在这段时间发行多款结构性理财产品,也是在试探投资者的反应,等到投资者逐渐愿意放弃保本底线、博取高收益,结构性理财产品很有可能再次大行其道。
不过,该人士同时忠告,结构性理财产品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品种,投资者要选择这类产品,最关键是要看挂钩对象,若对所投资市场不熟悉或不了解,则还是不碰为妙。
深发展上海分行理财专家指出,如果对所购产品挂钩标的物不了解,投资者很可能陷入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状态。所以,对普通投资者来说,首先要对挂钩对象的大趋势有自己的判断。从近期市场所发行的产品来看,挂钩能源类、贵金属商品类的结构性产品发行量有所增加,甚至出现直接挂钩基金、指数等高风险标的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多为高风险类投资,需要格外注意。其次,产品的结构设计、标的的计算方式也关系到产品的收益能否实现。一般而言,在单边市场环境中,直接挂钩型产品占据较明显的优势;在震荡时期,区间型产品实现预期收益的概率会相对较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王增武建议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更重要的是看产品与什么资产挂钩,产品对挂钩资产设定的涨跌范围是什么。此外,还要看投资者用什么币种去投资,因为这类产品一般会让投资者自己承担汇率风险,对于投资期限较长的产品,汇率风险一定要考虑在内。
多家银行摸索"打新"产品
自5月22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至今,市场上尚未出现新的"打新"理财产品,一些银行人士透露,"打新"产品目前还受政策限制,但随着 IPO重启预期的加强,有的银行已经开始对这类产品进行提前预热,摸索"打新"产品的设计。
普益财富相关专家介绍说,目前市场上发行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中,有的其实已经融入了"打新"概念,一旦IPO重启就可以将产品直接嵌入。例如,工行日前推出的"增强型信托投资"理财产品,产品设计中表明可进行新股申购;交通银行的"得利宝-天蓝5号"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除了买股票外,也可以买新股;建行日前推出的" 建行财富3号"4期股权投资类人民币信托理财产品,也向投资者明确表示新股申购是其投资方向之一。
另一方面,投资者对"打新"产品也表现出些许期待。有银行网点的理财人员表示,伴随着新股发行即将重启,不少投资者都希望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参与,近来也有投资者前来网点进行相关咨询。而考虑到一旦新政出台,随时可能有这类产品问世,有的投资者选择活期存款为"打新"做准备,有的则选择了短期理财产品作为暂时处理资金的方式,3个月至6个月产品因此成为这部分人的首选。
然而,也有银行理财人士担忧,之前提到的银监会要求银行发行理财产品需在发售10日前向监管部门报告这一新规,会对银行"打新" 理财产品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产品发行可能会有所延缓,有的产品可能会因设计问题而无法通过监管层审批。也有理财专家认为,上报时间的调整,或许会对银行开发"打新"产品产生不利影响,银监会审批必然会加长产品的发行周期,加上认购的时间,大大增加了一款产品的筹备时间,从而导致该产品在震荡的市场中失去很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