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教幼子炒股有何不可?
日前,北大教授吕随启带10岁的儿子录制节目时透露,儿子8岁时自己就教他炒股,不久前还分出2万元作为儿子的启动资金。针对网友的疑问,吕随启称理财教育不是教挣钱。(《京华时报》6月6日)

吕桑源在翻看投资家巴菲特的书。(记者 朱嘉磊 摄)
当"北大"、"教授"、"孩子8岁炒股"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无疑将成为吸引公众眼球的噱头。如果是平常人家的家长教孩子8岁起学炒股,在对孩子培养极具个性化的今天,也许真算不上什么,也不必掀起如此巨大的舆论波澜。充其量也就是又一个性化家庭教育的案例而已。
也许在公众的眼中,北大教授是否应该就是个"老学究",就应该规规矩矩按照传统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把零花钱放进储蓄罐、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而教孩子炒股则是"出格",是不对了的。至于北大教授该不该教儿子炒股,那得教授以及他的孩子说了算。
一千个孩子就应该有一千种家庭教育方式,吕教授教8岁孩子炒股也算是一种家庭教育方式:吕教授自身从事证券研究,儿子对此有兴趣,可谓是"两情相悦",对社会无害,有何不可?总比那些把孩子扔在学校不管不顾,或者强行逼着孩子那些孩子不喜欢的东西要好吧?
尽管吕教授辩驳这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不是为了挣钱,其实笔者认为即使是教孩子挣钱也不为过。笔者不是推崇培养孩子的拜金主义,现在是经济社会,学会挣钱也是在社会生存的一种很重要的本领,只有知道从小了解挣钱的重要,才能够不断学习赚钱的本领。
现在很多人在孩子面前讳言"钱"这个字,殊不知,认为会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正是这样,孩子们才不知道父母挣钱的艰辛,只知道钱是怎么没的,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炒股是有风险的行业,但不是投机,也是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孩子有兴趣去了解、去尝试,再说,吕教授家也有这样的条件,学学也无妨。
家庭教育磨砺的是孩子的个性,笔者推测吕教授说教孩子炒股的目的恐怕也是在于此,而并非倡议让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教自己的孩子去炒股,家长们也大可不必恐慌,但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值得思考,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去学琴棋书画、奥术航模。
不过,如此另类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值得在媒体上如此大肆宣扬,因为毕竟如吕教授孩子这般拥有可以炒股条件的家庭还是少之又少,一是没有专业指导的爸爸,二是不一定有这样的财力,三是孩子不一定喜欢。(.红.网 .时.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