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weik88
2009/6/4 14:14:32
近日,新华网发表了一篇探讨美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文章,文章援引专家观点,指出"(美国)现行医疗保险体系是对年轻一代的掠夺,终有一天将不堪重负,分崩离析。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好比世界最大的庞氏骗局。"
看到这篇文章,有朋友担心的问道,"连美国政府搞的官方医疗保险体系都被称作庞氏骗局,那么像我们买的这种商业保险是不是也会有类似的问题,是不是也是庞氏骗局啊"?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先从具体了解什么是庞氏骗局开始。
何为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是一种投资诈骗,得名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裔商人查尔斯·庞齐(CharlesPonzi)。1919年时,庞齐虚构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投资项目,允诺所有的投入者都可以获得三个月40%的利润回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面对如此快速的高回报,自然有人动心,而在获得投资者的资金后,庞齐并没有拿去进行任何的投资,他唯一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三个月到期后,用新加入投资人的资金连本带利偿还老投资人。很简单的一个算数,如果他最初募集到了10万美元,那么他只需要在这3个月里面再找到愿意投资14万美元的投资人即可,当第一批投资人拿到丰厚回报之后,口口相传,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钱交给庞齐,庞齐于是有越来越多的新资金去偿还原有的投资。
当然,由于庞齐不过是在进行一场"拆东墙补西墙"的数字游戏而非真正的投资,所以到最后必然逃不过骗局戳穿的命运。事实上,正是由于庞齐设定了三个月40%如此高的利润回报,使得他的投资项目对资金链的要求很高,所以虽然他成功地在7个月内吸引了3万名投资者,但是不过一年多骗局就被戳穿。与其相比,去年身败名裂的麦道夫,幸运很多,虽然骗局如出一辙,但因为麦氏设定的回报为每月1%,对于资金链的要求相对宽松,所以整个骗局得以持续20年,还是因为遭遇次贷危机这样百年一遇的金融动荡导致的巨额赎回而被戳穿。
保险的营运模式
保险就其运作原理,在某种程度上,还真和庞氏骗局如出一辙,那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比如说根据统计显示,某年纪男子在未来一年的死亡率是万分之一,那么保险公司据此给出1年期寿险条款,保费10元,保额9.8万元。假设保险公司这款保险共有1万名客户,共收到10万元保费,而且在未来1年中真的有一名客户不幸身故,那么此客户的受益人获得9.8万元的理赔,而剩下2000元的差值,便是保险公司的利润。这便是一个最最简单的保险公司盈利模式。
虽然模式很像,但保险和庞氏骗局根本上是完全不同的。每一个购买保险的投保人都明白,他们是在购买一款保障,他们的购买动机不是为了让支出的保费增值,而是希望一旦遭遇小概率不幸事件时,能够获得巨额的赔偿--作为代价,投保人甘愿没有出现约定的不幸事故时,保费就打了水漂,没有返还。所以,保险的所谓"拆东墙补西墙",是一种风险转嫁,这恰恰是保险的价值所在。
而且,庞氏骗局由于其本身并未真正投资,但是对于资金的要求却是越来越高,所以当没有新的资金来填补窟窿的前提下,最终必然是资金链的断裂,骗局是不可持续的。但是保险则不同,在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当有投保人过世时,保险公司不但有足够的资金偿付理赔金,而且还有一定的差额可以作为利润,只要灾难事件的概率是在估算范围里,保险公司支出的偿付资金永远是小于其收取的保费总额的,因此保险的这个模式本身是可持续的。
保险业的未来风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保险就是没有风险的。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假设在那一年中,不幸有2名投保者不幸身故,那么保险公司就必须偿付9.8万×2=19.6万元理赔金,这与10万元的保费收入就会出现9.6万元的缺口,这个缺口要么就必须由保险公司以往的利润来弥补,要么就会出现无法偿付的风险。正因此,在设计保险产品时,保险公司会聘请精算师对于各类事件的概率进行详细的测算,尽量确保类似情况不会出现--当然,实际的赔付比例可能高于设计时的预估比例,也有可能低于,若低于对于保险公司就是额外的利润了--分红险的一个重要分红来源,就是两者相差的死差收益。
再回到美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问题上,其实文首提及的那篇指责其是庞氏骗局的文章中也指出的核心问题所在:"美国政府1965年创建医疗保险体系,那时每6个处于就业年龄段的美国人支付一名医疗保险受益人;如今,由于人们寿命延长、老人大幅增多,约4名处于就业年龄段的美国人就要支付一名医疗保险受益人。"
当然,从未来支付能力的角度看美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未来风险,严格来说,也只能说是一个精算上有些失误的"糟糕保险",将其称为"庞氏骗局",未免有点耸人听闻的味道--毕竟两者在核心结构上有着天壤之别--庞氏骗局最终必然破灭,而精算失误的"糟糕保险",却可以在修补后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