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白天的工作就是给大学本科新生讲解经济学入门课程。每年哈佛都会迎来约700位经济系新生,一听我在从事这份工作,就有人问了:金融危机下,经济系新生的课程内容有什么变化吗?我的第一个回答通常令人大失所望:没多大变化!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太快,作为老师,我们常常被弄得措手不及。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其他一些更为本质的因素:尽管近来金融界的一些事件都很有震撼性,但经济发展遵循的主要规律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照样要学习贸易收益、供求关系等基本知识点。然而,为了应对近来的一些巨变,经济学教育需要在以下4方面做些改变。
●金融机构角色有转变。课程之初,学生总要知道金融机构是做什么的。可当我在课堂孜孜不倦地讲着"金融系统的目的是引导有闲置资金……"的时候,学生们却希望迅速跳过背景知识。现在,就算新生也对金融机构不再陌生。他们的好奇点在于,这些金融媒介的最终下场会怎样。毕竟,它们早已由幕后配角晋升为绝对主角。
●杠杆作用不容小觑。不久前,一位新生对危机爆发的实质产生疑问,我的解释中不得不频繁出现一个词:杠杆。用借来的钱去创造利益,当然不能排除损失风险。是大量谎言和不正当奖励措施的结合,才导致银行过多采取了杠杆化。毫无疑问这种做法是主导此次危机的核心。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学课程里应该着重突出这个问题。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用教科书知识解释起来很简单:当经济遭受高失业率和资金不流通挑战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和刺激需求来缓解压力,一旦商人看到需求增加,他们自然会雇佣更多工人来迎合经济复苏。在过去的课堂里不常见的是:许多学生会问,假如央行不惜一切代价采取零利率会有什么效果?这一点也不奇怪,毕竟零利率对他们来说很陌生,就连他们的父母也没经历过。但现在,美联储的目标利率是0.25%,变化速度让我也有点摸不着头脑。美联储现在又认为,有其他方式可以把经济拉回正轨,包括扩大购买金融资产的范围。作为学生,不仅需要知道所谓的其他货币政策,还要清楚,截至目前,就连许多经济学家也根本不知道美联储的这些措施到底能否挽救经济。
●经济学家的权威受到挑战。坦白地说,此次危机还暴露出,大部分经济学家其实做不出准确预测。在世人眼里,经济学家预测失败就是对他们专业权威性的最好控诉证据。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当前大范围的经济滑坡让所有人都很吃惊,经济活动的摇摆不定很大程度上根本无法预测。和医学专家也不能对突发的甲型H1NI流感病毒作出预测一样,他们也不确定接下来这个病毒会有什么变异。这么说吧,有些东西就是太难预测。学生们应该认识到,一门好的经济学课程,不是一颗提供一切知识的水晶球,相反,经济学课程只不过是用来帮助他们评价各种风险,也为迎接未来金融界可能发生的惊奇事件做好准备。(原文作者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和国会预算办公室主任,曾是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经济顾问。他也是颇受欢迎的《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等入门教科书的作者)(.魏.红.欣 .王.丽.颖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