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山寨”投资家:自己决定 做个成功的投资者
查看完整版本:“山寨”投资家:自己决定 做个成功的投资者
2009/5/26 3:18:38
[第01页] [] [] >>
  I am a mimic investor
  我是"山寨"投资家
  我是不是很像彼得 林奇呀?
  现在是熊市反弹还是牛市已到?
  通货膨胀会不会卷土重来?
  被套很可怜但踏空更可怕,我该怎么办?
  做个成功的投资者,自己做决定!
  最近几年来,股票市场的跌宕起伏告诉我们,每个想实现财务自由的人,都需要向成功的投资者靠拢。不是有那么多偶像在前面指引着我们吗?如巴菲特、索罗斯。即使达不到他们的高度,只要能模仿得有点形似、神似就够了。在"山寨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不妨也努力做一个"山寨"投资家。
  成功的投资者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在一档名为"我是大投资家"的直播节目中,通过现场答题的形式来考察报名参赛的投资者。完全答对7道题的人可以获得100万元的初始投资基金。在几千名报名参赛选手中,只有一位投资者答对了所有问题,他的回答与解释的过程,或许会给你很大的启发。
  "我是大投资家"现场答题直播
  主持人 question-master
  第一题 Question 1
  准备好了吗?如果你能答对全部七道题,就能成为今晚的获胜者,得到100万元的巨奖。请听第一题--
  在你的身边有三只篮子和三个鸡蛋,你怎么让这三个鸡蛋最安全的落到你的肚子里?
  A. 把三个鸡蛋分别放在三个不同的篮子里;
  B. 把三个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只篮子;
  C. 一只手里拿着一只鸡蛋,另一只手里拿着两个鸡蛋;
  D. 先把一只鸡蛋吃了,然后两只手里各拿一只鸡蛋。
  投资者 investor 选 D。
  主持人:确定吗?难道你没听说过在投资学中有"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和它的对立版本"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只篮子"这些理念吗?
  投资者:确定。
  主持人:恭喜你,答对了!解释一下为什么选择D。
  投资者:这很简单。"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种投资理念在遭遇系统性风险的时候显得无能为力。就如2008年的那种行情,无论是大盘蓝筹股还是小盘成长股都是单边下跌态势,即使加上债券、黄金这些投资品种能够挽回些损失,但远远不够。而且不要忘了,像债券型基金、黄金在2008年也只不过走出一波像样的行情,如果择时能力不强,不但不会赚钱,还会亏钱,这与在熊市中抓一波反弹的难度没什么区别。
  当然我也认为从长期来看,分散投资确实会降低风险,也有研究表明有效的资产配置比起择时和择股来说能让投资者获取正收益的可能更大。但其他投资方法从长期来看风险也会降低呀!比如投资指数、定投基金、选择一只优质的股票。而且这些投资方法一般比分散投资获得的收益更大。
  巴菲特就对建立在现代金融理论上的、根据贝塔值(显示了证券相对于市场的波动程度)来分散投资、并持续重新配置投资组合的方法很不感冒。他认为,当投资和投资考虑被散布得过于空洞时,风险就上升了。贝塔值忽略了一条基本原理:近似的正确比精确的错误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和雷曼兄弟公司都死在精确的错误上)。一项投资能否成功的相关因素是企业的长期经济特性、管理层的质量与整体性,未来的税率或通货膨胀水平。也许这些因素是模糊的,尤其与贝塔值的诱人精度相比,但关键在于对这些问题的判断不可避免。
  巴菲特曾建议,应该把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到两三家熟悉的企业中,而且企业的管理层也值得信任,这会提高投资者考虑企业的强度,相当于减少了风险。也就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住这只篮子"。不过,我对巴菲特的篮子鸡蛋理论也持保留意见,因为普通投资者无法像巴菲特那样看住篮子,篮子可能会漏,所以我最终选择了D。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先把一只鸡蛋吃到肚里(保留一定的本金)很重要,然后再把另两只鸡蛋稳妥的拿回家煮着吃或者煎着吃。虽然先吞下去的那只鸡蛋可能味道不好--现金会在通货膨胀中缩水,但这种做法是成功投资的第一步。这也就是常说的保住本金,用闲钱投资,只有这种状态下的投资可以让你安心的展开自己的投资计划。
  第二题 Question 2
  主持人 question-master
  你的表现很不错,你已经得到了10万的初始投资基金。下面的题将越来越难,请听第二道题--
  你觉得下列哪本书对普通投资者迈向成功更有帮助?
  A. 托拜厄斯的《你所需要的唯一一本投资指南》;
  B. 爱丽斯·施罗德写的《滚雪球》;
  C.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D. 《毛泽东选集》;
  主持人 investor 算了,不用了,我选择 D。
  投资者:(沉默)
  主持人:很难选择吧,你可以打场外的求助热线。
  
  主持人:确定吗?我问的可是对"投资"有帮助。
  投资者:确定
  主持人:恭喜你,答对了!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
  投资者: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因为第二本书和第三本书都对我的投资有很大帮助,而第四套书我并没有完整的看过。先说我为什么淘汰第一本书吧,但凡书名上出现"唯一"、"必读"、"稳赚不赔"等绝对语气的词,这类投资书籍可以扔到垃圾桶里了。因为在投资领域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即使是作者真有成功的投资经历,但他的操作手法别人也未必适用,所以宣称拥有什么必胜法宝肯定是骗人的。
  如果人人都掌握了这种必胜法宝,难道人人都可以成为股神?
  果然,后来我发现托拜厄斯先生又写了一本新的投资书,真不知道那本"唯一一本投资指南"的唯一性在哪里?在汗牛充栋的投资类书籍中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各种观点和结论互相冲突,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书籍说"买入并长期持有是最好的投资策略",有的则说"买入持有者是傻瓜";有的说"让盈利持续下去",有的则说"落袋为安是上策";有的说"要灵活改变投资方向",有的则说"要稳定方向,坚信自己的想法",真是让读者坠入云里雾里。
  我的建议是对投资类的书籍看几本经典的就够了,其他的时间不妨用在研究宏观经济、经济金融史、公司财务上。而多与人交流,特别是创办过公司的人,也对投资很有帮助。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确实是一本经典书,也会启发投资者特别是散户的投资思路。但我还是觉得其中的有些观点太理想化了,如果彼得·林奇没有长期任职基金经理并经受残酷考验的经历,是否还会把投资写得如此简单?而他的经历是普通投资者所不具备也无法弥补的。当然这不是否认此书的价值--它不仅帮助我们树立一种正确的投资理念,更告诉我们,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巴菲特没有专门写过投资类的书籍(所有介绍巴菲特投资理念的书都是别人总结的),不过他每年刊登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报上给股东的信中,蕴涵着丰富的、非常有益的投资哲学和理念。读懂巴菲特,不妨看看关于他的传记,最新的一本叫《滚雪球》。但那些想从这本书中找到投资秘笈的人可能又失望了,因为会发现巴菲特更像是一个产业资本家--实施并购重组、改选董事会、认购优先股,而不是普通投资者印象中的投资家。所以说,巴菲特的投资哲学非常好,但普通投资者很难实践。
  《毛泽东选集》我并没有完整读过,但把其中的有些篇章内容和具体的投资实践结合起来,会发现非常有默契。比如"论持久战"中提出的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对于制定投资策略和控制投资节奏很有启发;再比如"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分析",对理解中国的"政策市"和把握政策方向有不小的帮助;还有其中关于"矛盾论"、"实践论"的论述,对指导具体的投资行为非常有裨益。再想想毛泽东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不也能让我们联想到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吗?
  投资学是融合了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一门综合学科,毛泽东思想对这些学科均有涉猎,他很推崇的一本书--《乌合之众》,就是研究大众心理的。所以,我认为读《毛泽东选集》可能比读单纯的投资类书籍对投资更有帮助,因此我选择了D。
  第三题 Question 3
  主持人 question-master
  你到目前为止的表现很令我吃惊,请听第三题--
  对于未来市场的走势,你觉得哪类人的预测更准确?A. 经济学家的预测;
  B. 百家证券机构的综合预测;
  C. 占星师的预测;
  D. 市场沉默期时身边绝大多数人预测的反方向。
  投资者 investor 选 D。
  主持人:这么肯定?你答对了!
  投资者:当然,回答这个问题我很有自信,因为我天天都在关注这些预测。在全球金融危机前,提前做出预警的经济学家很少,而预测出2008年A股大熊市的经济学家更少,等到了年底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到中国实体经济时,这些经济学家的论调就更悲观了,但A股却上演了绝地大反弹。
  当然也有一些优秀的经济学家对经济事件发展方向的判断很准,但是由于时机把握不对,仍然受到质疑。比如对于国内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国内外早有经济学家预测出来,并且把危机爆发的过程都准确的描画出来。但就是由于太超前了,反倒一度落下笑柄。
  其实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自身的惯性,这种惯性更多的是由人们的情绪这些非理性因素主导,是理性的经济学解释不了的。也正因为如此,不能根据经济学家的预测来判断市场。但我还是很爱看一些经济学家的文章,他们对经济现象的解释确实有助于提高我把握市场趋势的能力。
  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体部分,按理说他们的判断应该没错,但我看到的事实恰恰相反。记得有一档电视节目曾每天播报综合百家证券机构意见的市场走势预测,可预测的准确度比起天气预报差太远了,后来这部分节目被取消了。更有趣的是翻看证券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我经常会发现某些券商报告中的观点突然转变,而且支持不同观点的理由都是相同的。比如说5000点的时候预测指数会回调,因为"经济过热会有紧缩政策出台",但当指数涨到6000点时,就开始预测下一步将涨到8000点,理由依然是经济热度不减,而把之前负面的说法给省掉了。我觉得正是由于证券机构离市场太近,反倒容易被市场情绪感染,而市场走势本来就是多方博弈的结果,证券公司在信息方面的优势有时变成了劣势。
  我在研判证券机构的预测结果时,通常会将他们的分析逻辑重新思考一下,有道理的加以吸收,认为逻辑不是很清晰的,持保留意见,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对于经济学家的预测同样如此。独立判断的依据,一是来源于自己的知识经验,二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我对于后者更为看重,所以我选择了D。
  回顾一下近两年来市场的牛熊转换,当2007年指数处在6000点时,市场上的声音变得沉默。曾经在3000点、4000点、5000点的时候提示风险高而看空的人不说话了。看多的人还在看8000点、10000点。更多的人开始恐高但仍认为指数继续向上,接着市场急转而下。而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不断有人说在3500点、3000点、2500点抄底,结果总是抄到半山腰。等到指数跌到1600点的时候,没人再说抄底的话了,有些人还在预测下一个点位是1300,更多的人已经觉得价格合理了但仍预测指数向下,这时超级反弹开始了。
  我认为这种现象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以2008年年的大熊市反弹为例:当市场处于沉默期,也就是市场已经"死"了,多空博弈没有了。空头继续做空的动力不足,因为大部分多头已经心死,不接盘了。而多头也不可能在深度套牢的低点上再"多翻空",既然没有人做空,那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只能做多,反弹开始了。2007年的大牛市转折是同样的道理,这有点像我们经常看到的波浪和弹簧的运动,每当到一个高点和低点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个短暂的静止期。
  D这个答案最能体现出人性的弱点,也就是随着别人的贪婪和恐惧大多数人也变得贪婪和恐惧,内心变得脆弱,理智的思考完全屈从于外部的压力。这正给了少数内心强大的人以可乘之机,他们通过捕捉到别人的人性弱点独立做出自己的决定。任何市场都是弱肉强食,投资市场更是如此。
  当然,这个规律最适合于单边的市场,因为只有在这种市场形态下,静默期仅出现在高点和低点上(震荡市里任何时间都是喧闹的)。不过也正是单边的市场出现趋势转折时,才会让普通的投资者真正赚钱或者赔钱。
  对了,我还没说为什么不选C,主要是因为我不懂星象学,虽然有人说很准,但我不会去考虑。
[第01页] [] [] >>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