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表示获利没问题疯赚不可能
5月22日晚,证监会宣布将就《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时间截至6月5日。按照证监会内部安排,征求意见结束并正式发布后,即会安排新股发行。至今8个月来未见踪影的A股IPO(首次公开募股)终于进入倒计时,打新股理财势必又将风云再起。
银行暗中忙活
打新股产品即将卷土重来
在上周(5月15日-5月21日)国内银行发的80多款理财产品中,投资于债券和货币市场的理财产品占比依旧高达60.5%,但这并不说明,银行对于蓬勃向上的A股市场漠不关心。实际上,不少银行已经开始暗中计划,在理财产品中增设"打新通道",一旦新股上市,就立刻可以通过打新获得收益。
不久前,中信证券推出的"聚宝盆"伞形集合管理计划在多家银行走俏,其中该系列的A款"稳健收益"产品就把债券和新股,当作是获利的两个主要渠道。4月7日开始发行的安信理财1号债券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也提出,将在熊市投资债券获取稳健收益,牛市时参与新股申购增厚投资收益。
早在2月份,各家银行就曾在一系列中长期理财产品中尝试加入了"打新股"的获利方式,比如工行推出的增强型信托投资理财产品,产品设计中提出可进行新股申购;交通银行的"得利宝·天蓝5号"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除了买股票外,也买新股;建行日前推出的"建行财富3号"4期股权投资类人民币信托理财产品,除主要的投资方向外,也能用闲置资金打新股。
招商银行杭州分行财富管理中心经理阮肖林说,一旦IPO重启,该行肯定会有打新产品推出,而专项的"新股支支打"随时可以重启。浦发银行杭州分行的理财师崔志鹏说,该行的"新股直通车"和券商集合理财计划,始终在为IPO重启做准备。中信银行的"稳健双赢"理财计划和"全面配置"理财计划则是一直为新股申购留了口子。
至于为什么不提前发行产品,工商银行杭州羊坝头支行的财富中心副主任陈正楠说,主要是考虑到IPO正式启动的时间未定,银行如果提前发行,势必还要付出额外的利息成本。"所以就算设计好了,也要等新股确定发行时间后再推出。"
对稳健型理财产品是个利好
短期产品多了个获利渠道
和前两年理财市场的红火相比,如今的银行理财市场显得缺乏生气,尤其是短期理财产品一直受到获利渠道不足的困扰。同时,股市的反弹也给了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大的压力。在2008年,银行主打的债券、信贷产品收益率曾高达8%左右,相对于去年股市的剧烈调整算得上是"意外之喜",而今年A股市场强势反弹,债券、信贷产品的收益则下滑到了3%左右,相比之下,即使稳健的投资者都会觉得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偏低。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新股发行至今尚未开闸,但银行理财产品将会把打新股看作一种可用的手段。一旦一级市场重新启动,打新股的收益有望高于债券、票据等其他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方向。中信银行杭州凤起支行零售业务部经理丁志毅说,一般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往往只有四个获利渠道,分别为打新股、债券市场、银行协议存款和信贷资产转让。银行手头上拥有大量现金资源,所以协议存款很难获得较高利率,优质的信贷资产也无需转让给普通投资者,加上国内基准利率下调空间有限,债券市场也逐渐低迷。"如果IPO能在这时重启,就给此类理财产品增加了一条获利通道。"
"银行理财产品以稳健为主,目前股市虽然有很
大反弹,但毕竟宏观经济形势还不确定,银行不敢贸然涉及。"一位股份制银行零售部人士说,"如果投资打新股,也算是增加一种低风险分享A股市场的途径。"
机构优势遭到削弱
光靠打新股获高收益
不太可能
不过,杭城的多位理财师一致认为,投资者想要复制2006年和2007年的成功,仅仅依靠购买银行打新股产品一种方法就稳获高收益,可能性已经不大了。
在证监会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了"缓解巨额资金申购新股状况,提高发行的质量和效率……向有意向申购新股的中小投资者适当倾斜"的预期目标。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意见稿中规定:新股发行将形成进一步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减少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发行价差;网上单个申购账户的申购上限不超过新股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对每一只股票发行,任一股票配售对象只能选择网下或者网上一种方式进行新股申购。
中信银行的理财师丁志毅说,这意味着银行作为机构,新股申购能力将会缩水,由于机构中签率的下降,新股无风险的套利空间也会缩小。"新股发行更倾向于散户等中小投资者,想借助银行获得高收益不会像前两年那么容易。"
以往,投资者参与打新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打新股,这种方式获利高,但由于申购中签率仅在0.5%左右,所以很难保证长期稳定获利;二是通过银行或基金打新股,由于这些大机构资金雄厚,能够做到有新股必中签,只要新股不破发,投资者就能无风险地长期获利。
工行理财师陈正楠认为,如果中签率不高,股价又没有突飞猛进,打新股产品在IPO重启后的收益率也不会太高。最极端的例子是2007年底上市的中小板新股成飞集成和利达光电,当时网上申购收益率仅为0.025%,存一年期的定期存款,三天的收益率近0.03%,如果放到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这笔打新资金三天的收益率是0.019%(存一年期定期存款),两者相差并不大。"机构的优势削弱了,短期的专项打新股产品就没意义了,很有可能变成理财产品多元化获利方式中的一种途径。"
另外,打新股还有"遭冻结"的风险,此前立立电子IPO被否,就造成了15款申购立立电子新股的产品共计1333万元中签资金,被冻结9个月,直到今年4月才得以松绑。
打新股产品的历史其实就是上一轮牛市的缩影。从2006年开始直到2008年4月,打新股理财产品始终扮演着明星角色,发行量和收益率都是银行理财产品的翘楚。但到了2008年5月份,沪指跌落至3500点,新股频频破发,这类理财产品数目顿时锐减。到了当年9月证监会暂停A股IPO,此类产品终告绝迹。
如今,市场牛熊未辨,就算IPO获得重启,投资者想要复制当年打新股产品的收益神话,依然困难重重。
2007年底
打新股的黄金时代
在2006年,打新股产品无疑是收获最丰盛的理财类型。在前一波熊市中深受打击的投资者们发现,与其自己打新股获得随机收益,不如将资金统一交给银行,这样的做法在牛市中只有收益高低的问题,几乎没有风险。当年,中信银行的打新股理财产品年收益率达到了19%。工商银行推出的"稳得利"新股申购专项信托理财计划,一年期收益率为3%到10%,半年期收益率为2.8%到9.8%。
而在2007年,银行打新股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更是普遍达到了20%以上,成为少见的低风险、高收益理财产品。招商银行"金葵花"迎新系列新股申购理财计划2期从2007年1月9日开始计算,截至11月30日,信托单位净值1.2636元,当年累计收益率为26.3681%,年化收益率为29.5225%。而同年12月到期的打新股产品,年化收益率达17.64%。另一只一年期的新股申购3期产品,原预期收益不超过10.8%,到期年化收益率已有12.24%。工行2007年12月25日到期的一年期打新股产品,收益率达到12.64%;2007年1月19日和2月6日到期的两款一年期打新股产品,其收益率也分别为11.59%和11.24%。
2007年底
中签率已成问题
到了2007年年底,参与打新股的资金越来越多,中签率已经明显成为收益的瓶颈。当年12月上市的海隆软件,网上中签率为0.01609%,创下当年新股中签率新低。而股市低迷也影响了新股申购的收益:2007年下半年上市的新股首日涨幅,要普遍低于当年191%的平均涨幅。
根据当年11月上市的新股统计数据,包括中国石油在内的13只新股,其平均网上申购收益率为0.3898%。剔除中国石油这只超级大盘股3.17%的网上申购收益率纪录,其余12只中小板新股的平均申购收益率也有0.1581%。但不到一个月新股收益率就降低了不少。
中国中铁是继中国石油之后最受瞩目的股票,其上市首日上涨了68.54%,以89.66万元打中一签(1000股)的理论数据计算,中铁的网上申购收益率为0.37%。而前期发行的大盘股中国石油、中国神华和建设银行的收益率分别为3.17%、2.09%和0.796%,与之相比,从中国中铁开始,打新股的收益率已经明显缩水。
2008年5月
"看天吃饭"难以复制
打新股产品的最后岁月
金钼股份是2008年4月上市的一只大盘股(发行总量为5.3亿股,其中网上发行约3.8亿股),但除了浦发银行的新股直通车外,招行、民生、工行、光大等多家银行都放弃了针对金钼股份的专项打新股产品,原因是纯粹的专项打新股产品收益已经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
当年3月份上市的中国铁建,首日收盘仅上涨了28.19%,银行打新收益约为0.13%,年化收益明显低于当时4.14%一年期存款利率。由于收益率的降低,从3月底开始,前来申购的打新产品投资者人数也减少了近一半,资金量也相应缩水。
到了2008年5月,股市转入下跌通道。以上市首日的收盘价来计算,截至2008年6月上市的46只新股,首日平均涨幅达141.32%,其中54%的个股涨幅超过一倍。然而5月份上市的19只新股,首日平均涨幅则仅有86.03%。5月20日以来上市的9只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更是降到了74%。
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随着股指一路狂泻和新股的绝迹,这类产品屡屡爆出负收益,并从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银行随即大幅减少并最终停止此类产品的发行。
"看天吃饭"难以复制
从以上这些打新股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和时间对比可以发现,打新股理财产品是一种相对"简单直接"的投资方式,它更多的是依靠新股中签率和上市之初几个交易日内的涨幅来获利,说白了,就是"靠天吃饭"。
在2007年发售的大盘股中,中国石油的新股中签率为1.94%,申购收益率为3.32%;中国神华中签率为2.39%,收益率为2.09%。可见打新股产品的收益率高低只在于是不是用尽可能多的资金,去参与回报较高的股票申购。
到了2009年,除了中签率更低之外,股票本身走势也阴晴不定,再加上证监会即将实施新股申购制度改革,想要复制过去在打新股理财产品上的"丰收",看起来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