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feiyu
2009/5/21 18:27:14
胡小姐是龙卡信用卡的老用户,经常出国,深感信用卡的便利与快捷,可这次却因签单时的疏忽,付出了代价。
去年7月,胡小姐去马来西亚旅游,在商店里看中一款标价41200泰铢的饰品,非常喜欢,当即买下。刷卡后很自然地在签单上签了名。回国后不久,她收到了对账单,却发现那笔THB41200交易折1289.85美元,粗粗一算,这笔交易泰铢折美金的汇率为31.94:1,而胡小姐记得当时汇率是33.70:1左右。这笔交易为何要多支出67美元?胡小姐拨通了银行客服热线。
银行人员对交易清算信息与授权信息作了查询,原来是一笔DCC(DynamicCurrencyConversion)交易,即"动态货币转换",商户在交易发生当时,将原始币种"泰铢"根据其收单行提供的汇率转换成美金,直接对持卡人进行扣款。而DCC交易所使用的汇率通常较高,导致持卡人支付的账单美元金额,比其他非DCC交易高。
为证实这一判断,业务人员向境外调单。单据上有胡小姐签字,并显示THB41200和USD1289.85金额及商户折算率,更有落款标注:"请以当地金额折算成美金借记我的账户"。
看到有这标注,胡小姐觉得很冤,她说付款时商户并未说明将泰铢折成美金之事,故签名时只当是普通交易,没细看就签了。这并不代表同意这样的支付方式。现在觉得很不公平,提出拒付。
银行人员为胡小姐向境外阐明持卡人的立场,并提出拒付。不久收到境外收单行的再请款,商户称,"交易发生时已将货币折算率告知客户","此文本格式符合国际组织动态货币转换交易规则",故不能同意拒付。
几番联系沟通后,胡小姐终于接受了事实,知道这次是自己太大意,以后一定要听清商户的介绍,看明白签购单格式、内容后再签名。否则很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支付"冤枉款"。
友情提示:目前DCC交易已被境外商户广泛使用,我国持卡人由于对交易认知的缺乏,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DCC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交易,事后收到账单才发现多支出了美金。故持卡人付款签字时,一定要仔细审核所签单据,以防因疏忽而蒙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