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管产品还是管机构?对银行理财分类监管的思考
查看完整版本:管产品还是管机构?对银行理财分类监管的思考
2009/5/18 9:24:51
  日前有报道称,银监会发出了《关于信托公司信政合作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全国各信托公司对和地方政府合作的信托项目审慎投资。
  "不仅如此,银行理财通过信托公司对地、县一级地方政府的贷款类产品也被提示风险了,很可能被叫停。"有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果真如此,在结构性产品的发行因为金融危机而受限的情况下,在银行理财中占绝对份额的银信合作贷款类产品被叫停,则意味着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的发行都将走入低谷。
  的确,金融危机之中,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方向开始受到考验。国家启动4万亿元投资后,似乎为金融机构资金的运用找到了一个安全的领域。但因为实力问题,除参与银团贷款外,大部分中小银行贷款被挤压到省市以下地区,银行理财更是如此。而在这些地区,风险的确存在。但简单地管产品的资金投向是否是解决银行理财市场问题的良方呢?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3.7万亿元,与之可比的是截至今年一季度,保险业资产总额为3.5万亿元。从2005年9月《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至今仅仅不到四年的时间,银行理财发展的速度令人瞠目。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对银行理财的非议也一直不绝于耳。银行理财的这种高速发展和其中所暴露出的矛盾、问题已经不能让人们简单地将其作为一个银行业务品种看待。
  改变这种现状,似乎简单地用"投资者教育"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原因在于两点:其一是银行理财信息披露不充分的现实不可能让投资者接受"买者风险自负"的现实;其二是投资者低准入"门槛"与产品复杂性的不对等,虽然目前监管部门要求各银行在理财产品销售中要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测试,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且不论银行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测试是否流于形式,单就银行理财起点的定位与其产品的复杂性来看,二者就是矛盾的。目前银行理财的起点是5万元人民币,这个"门槛"基本上属于谁都能进的"低门槛",其销售形式也属于公募。但是,从产品结构、投向上看,却不仅不是一般个人投资者所能了解的,即使是许多机构投资者,也不一定有能力对如此复杂的市场和产品结构了然于胸。特别是一些结构性产品,更是让人如堕云雾。这就难免会导致矛盾出现时,银行与投资者各执一辞、是非难辨的情况。
  在解决银行理财中的问题时,过分强调"投资者教育"而不强调机构的责任,显然如同面对伪劣产品只要求消费者增强辨别能力却不追究厂家、商家的责任一样,如此只能让这个市场麻烦不断,发展越快危机越大。理性的选择是,在"投资者教育"的同时,对银行理财机构强调"卖者有责"。而强调"卖者有责",提高银行理财自律意识的方式应是分类监管。
  日前有消息表明,期货公司分类监管将适时启动,许多新业务将只会给在分类中排名靠前的公司进行试点。在此之前,2007年7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实施《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工作指引(试行)》和《关于做好证券公司首次评价分类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开始对证券公司的分类监管。同年10月,保监会推出《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其中明确表示,中国保监会定期通过合规报告或者现场检查等方式对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实施分类监管的重要依据。而银行系统分类监管的普及和开展进行的更早。
  2000年,监管部门与穆迪公司合作,制定了《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并从2000年度开始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考评。同年,城市商业银行的分类监管也开始。
  2002年,《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设计》起草,并于2004年初正式颁布实施。
  2004年,银监会下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分类监管正式开始。同年4月在合肥召开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上,银监会明确提出对信托投资公司实施分类监管。
  2005年10月,由中国银监会起草的《信托投资公司监管评级体系(草案)》下发到各地银监局。中国信托公司评级分类工作就此正式启动。
  这些表明,分类监管早已成为监管部门最有力的监管手段。但是,近年来蓬勃发展且诟病不断的银行理财,却始终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消息。
  事实上,银行理财的能力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风险控制、销售、内在定位等很多环节,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人力、物力的投入。虽然近年来对于银行理财的负面报道不断,但也有很多银行并没有被卷入其中。这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各银行的理财能力是良莠不齐的。简单地管产品而不看机构的具体情况,无论是对银行转型还是对客户的产品选择权都是一种削弱,也不利于理财市场问题的解决。
  对银行企业的分类监管,前银监会副****唐双宁曾有一个准确而形象的说法:这种监管措施表明了中国银行业监管当局对矛盾特殊性认识的深化。通过分类监管,对不同类别的银行分而治之,可以使正常人正常发展壮大,病人住院治疗,且不同病人吃不同的药,不可救药者实施火化(即市场退出),从而真正建立起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银行理财也是如此。通过分类监管明确各家银行在理财市场中的产品定位,不仅可以让客户对理财产品的选择更有方向,也将提高银行加强自律意识,促使银行注重声誉,便于各行根据自身理财的市场定位配备人力、物力,更会极大削弱因为管产品而造成的银行把责任推向监管机构的心理。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