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国企高管薪酬迷局:凭什么拿那么多钱?
查看完整版本:国企高管薪酬迷局:凭什么拿那么多钱?
2009/5/15 20:13:25
[第01页] [] >>
  薪酬问题的关键是国企高管的选择任命问题,其背后核心是国资国企分类改革与市场化改革如何推进的问题
  随着上市国企2008年报的逐渐披露,诸多国企高管薪酬浮出水面。一些如中石油盈利大降薪酬反升的国企高管成为众矢之的。而中海油傅成玉的名义薪酬事件也使得社会产生了"国企市场化只是名义改革"的诘难。
  一直以来,有关国企高管薪酬的争议,伴随着国资国企的改革话题从未平息,且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掀起一阵热议的高潮。
  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国企业绩的下滑,国企薪酬,尤其是高管的高薪,再次引起各界热议。
  纵观各种舆论,质疑者除对薪酬的高额度表示莫名惊诧外,对国企薪酬尤其是非上市国企高管薪酬的透明度、对国企薪酬形成机制合理性也多有迷惑之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国企高管的行政化任命和市场化付薪,成为被指责的焦点。
  当然,也有人为国企高管叫屈:他们背负着很多制度性约束,管理着庞大的国有资产,却遭受着种种非议和低待遇。
  面对社会公众的舆论压力,2009年以来,财政部先后下发《关于金融类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试图对金融国企高管薪酬进行限制。国资委也对国资委系统企业采取了相关的限薪措施。日前,更有消息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拟定针对所有国企的薪酬管理办法。
  对此,接受《上海国资》采访的专家认为,国企高管薪酬问题的关键是国企高管的选择任命问题,其背后核心是国资国企分类改革与市场化改革如何推进的问题。
  迷雾
  截至2009年4月30日,上市公司2008年报披露完毕。公众和媒体在看年报的时候,常爱拿两个数据作对比:公司业绩升降和高管薪酬增减。
  一些"识相"的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根据公司业绩做了相应的调整,但也有一些企业则反其道而行之,高管薪酬逆势上扬。
  如南方航空年报显示,公司2008年度巨亏48.29亿元,净利润同比大降365.33%。而公司2008年度支付高管薪酬总额为1199.42万元,比2007年度的800.67万元增长了49.8%。
  质疑者难以理解,高管薪酬为什么会跟公司业绩背道而驰。此外,人们还记得去年民航业由于套保产生的巨亏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注入的巨额资金。
  这些高管凭什么拿那么多钱?
  与这些逆势涨薪企业相反的是,有些上市国企高管主动降薪,甚至拿零薪酬,比如英特集团()。其年报显示,除董事长冯志斌之外,包括4位董事外加2位监事全部为"零薪酬"。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领"零薪酬"的人同时身兼其他职位,其薪酬实际上也不在上市公司领,而是在另外兼职的公司领取。
  国企混乱的多层级管理,使得其高管由于兼职而具有多个职务,因而其薪酬也变得狡兔三窟。
  在海外上市的国企似乎应该比国内上市公司更严格规范一些。但中海油傅成玉的"名义薪酬"事件,却以另一种更具戏剧化的方式扯掉了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公司治理的"皇帝的新装"。外界在惊讶于名义薪酬的概念,猜测其实际薪酬的数额之外,更值得关注与反思的是,国企的市场化改革是否如同薪酬一样,已经沦为名义改革。
  虽然年报披露惹出了诸多热议,但上市公司毕竟至少有年报可看,而那些未上市的国企高管薪酬则更是云遮雾罩,外人不得而知。
  "国企高管薪酬形成机制不透明,这是最大的问题。因为不透明,外界就很难看清。因为难以看清,就产生了许多非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上海国资》采访时说。
  如此,作为国企的最终所有者,公众面前似乎只是一个又一个迷局。
  责难
  面对国企高管薪酬迷局,社会公众各种质疑声自然产生。
  虽然各种声音中不乏泛情绪化、道德化和政治化的宣泄,但主要矛头还是指向了国企高管薪酬的合理性。
  北大纵横咨询的王卫华对《上海国资》表示,外界目前对国企高管薪酬质疑的根本原因有3个:国企高管不是通过市场竞争获得经济效益;国企高管不是通过市场选拔获得高管职务;国企高管不是通过合理考核获得高额薪酬。
  首先,国企高管依托资金、技术、领导支持等多种垄断资源,依靠国家政策保护进行经营管理活动,并非国企高管自身能力所为。许多国企不必承担市场激烈竞争的风险,高管也少有被解职的风险。因此,盲目套取国外或民营企业薪酬模式,不符国情民意。
  其次,国企高管是行政配置,并非市场化选拔,许多人同时又是"高官",享受国家"保险",其岗位常常是一纸行政命令决定。行政赋予高管的权力大,而企业发展与高管的努力关联度多大,难以评价。如果仅靠一纸"红头文件"就能获得高额的薪酬,明显有失社会公平,难以避免社会公众的质疑。
  第三,国企业绩究竟有多少可以归功于管理层的市场开拓、有效管理、技术创新?有多少得益于垄断地位带来的制度性收益?目前尚缺乏一个相对完备、有说服力的考核体系。某种角度看,他们的薪酬是自己确定的,责权利不明晰。
  "在中国现有的体制状况下,由于国企高管享受行政级别,和行政部门可以互换。因此国企高管过高的薪酬和相同级别的行政官员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不平衡。这也是某些官员贪污腐败的一个重要诱因和心理支点。"竹立家说,"另外,国企高管薪酬水平与社会公众的预期有很大差别。因为很多国企是垄断性企业,而不是市场化竞争性企业。老百姓的情绪化是可以理解的。"
  辩难
  除质疑声外,社会上的同情声也不少。
  华彩咨询总裁白万纲对《上海国资》指出,目前关于国企高管薪酬的讨论存在3个迷失:
  第一个迷失是以西方的国企高管薪酬比照中国的国企高管薪酬。但西方国企提供的是公共服务且都比较成型,行业主要集中在水务、煤气、地铁等非竞争性领域。"它们的国企领导人是躺着睡着的,拿低薪是应该的。"白万纲说,"但中国国企高管还要负重前行。他们受到的体制机制束缚非常大,管理难度和压力非民企所能比拟。中粮、招商局等国企的成功,与高管付出的巨大精力是分不开的。"
  第二个迷失是认为中国国企都很庞大,官越大越好当,觉得国企高管很容易做。"但不是随便那一个人都能驾驭一个庞大国企集团的。在很多约束条件下,做好企业,是很难的。因为行政权力对国企经营的干扰太多,且有很强的长官意志。"
  第三个迷失是认为央企这两年普遍没搞好,消耗了大量资源,却没有多大回报,因此相对市场化的企业高管,应该少拿或者不拿薪酬。"这是新一轮的仇富。他在这个岗位上就应该拿这么多。"白万纲说。
  上海荣正咨询总经理郑培敏在接受《上海国资》采访时表示,"所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确定的程序都是合法的。至于程序之后的结果,则是见仁见智。如果有人国际化眼光高一些,胸怀宽阔一点,那他会觉得,薪酬就应该市场化。如果有人狭隘一点,计划经济的色彩浓一点,那他可能觉得年薪30万就已经是天价了。"
  "如果要坚持改革,就要拉开收入差距。如果把国企当做企业或者有把国企做成真正企业的愿望,如果坚持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就要经历一个企业薪酬市场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冲突的阵痛,国家就要顶住各种压力。"
[第01页] [] >>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