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揭秘谁是大忽悠分析师:道德与潜规则的博弈
查看完整版本:揭秘谁是大忽悠分析师:道德与潜规则的博弈
2009/5/15 19:53:33
  谁是大忽悠分析师之四:叶洮:"咱记不住了"
  2008年8月3日,叶洮在联合证券的《研究报告》中预测,08年焦作万方()的每股收益为2.01元,而实际上,焦作万方的每股收益才0.69元。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叶洮在《研究报告》中,一方面说,产能的增长足以抵消负面因素(电价上调和国内现货铝价同比下跌),另一方面却坚持负面因素将使风险转为显性的观点。前后的语意都出现逻辑性错误!
  叶洮的话语同样令人始料不及,"你是为难我了,你讲的是几年前的事情,咱记不住了。"
  叶洮:预测每股收益2.01元 实收0.69元
  叶洮:铝价跌业绩仍有望实现明显增长
  公司:铝价跌公司受重创
  叶洮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电价上调和国内现货铝价同比下跌,构成负面影响,但今年近30%的产量增长足以抵消上述负面因素,公司仍有望实现明显增长。我们预测公司2008、2009 年每股收益分别为2.01 元、2.41 元。对应目前股价相当于2008年9.5 倍和2009 年7.9 倍P/E,维持'增持'评级。"
  而焦作万方的08年年报已经给叶洮的《研究报告》泼了一盆冷水:
  年报显示,因铝价大幅跳水,令公司2008年净利润锐降逾五成。公司2008年共实现营业收入60.19亿元,同比增长16.09%;实现净利润3.33亿元,同比下降51.31%;每股收益只有0.693元,同比下降51.33%。
  报告还显示,铝价从去年9月份每吨1.7万元左右持续下跌至12月份最低1万元左右,令公司第四季经营遭受重创,并出现大幅亏损。
  正文:增产足以抵消负面因素
  风险提示:负面因素影响预测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叶洮的《研究报告》中,前后的语意都出现逻辑性错误!
  如,叶洮在《研究报告》第七自然段指出,"电价上调和国内现货铝价同比下跌,构成负面影响,但今年近30%的产量增长足以抵消上述负面因素,公司仍有望实现明显增长。"
  《研究报告》在随后的风险提示中这样表示,"如出现网电价格上调而国内现货铝价未能相应上涨的情形,将导致公司生产成本上升,并致营业利润下降;此时公司实际业绩低于预期的风险将转为显性。"
  一方面说,产能的增长足以抵消负面因素,另一方面却坚持负面因素(电价上调和国内现货铝价同比下跌)使风险转为显性的观点。
  如果将产能增长足以抵消负面因素视为"长矛",将负面因素使风险转为显性看作"盾牌",用 "长矛"去戳"盾牌",结果如何?也许答案只有《研究报告》的作者知道 ……
  对此,业内人士称,"换个角度看,对于投资者而言,研究报告本身也担当者'传道、解惑'的历史责任,因此,缜密的逻辑、严谨的思维理应包含于整个报告中。"
  叶洮对记者:"你是难为我了"
  叶洮对《报告》:"咱记不住了"
  显然,叶洮的《研究报告》很是经不起推敲,特别是"电价上调和国内现货铝价同比下跌,构成负面影响,但今年近30%的产量增长足以抵消上述负面因素,公司仍有望实现明显增长。我们预测公司2008年每股收益为2.01 元"的观点。
  关于08年2.01元的每股收益预测,究竟如何得来?
  记者自报家门后,表示要就"焦作万方()的研究报告"的相关问题作以咨询。
  叶洮当即表示,我们最近没有出关于焦作万方的研究报告了。
  随后,记者进一步提及08年8月3日研究报告中提到的"电价上调和国内现货铝价同比下跌,构成负面影响,但今年--",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叶洮打断了记者的话后如是表示。上述内容及相应观点明明包含在联合证券2008年8月3日的研究报告中当,怎么能说是几年前的事情?
  记者继续补充先前被打断的问题,"您在研究报告中提到了,08年近30%的产量增长足以抵消上述负面因素,公司仍有望实现明显增长。""这个是不是您在报告中预期的30%的产量呢?"
  "我觉得是这样的,你是为难我了,你讲的几年前的事情,说实话,咱记不住了。"
  叶洮再次将此内容定义为几年前的报告,确是令人费解。
  那您在报告中提到的"预测08年每股2.01元的收益,您还记得吧?而实际上公司的的每股收益只有0.69元,这个,您怎么看呢?"
  "我已经不够时间了,飞机要起飞了,我们下次再聊。"此时为昨日下午5点37分。
  昨晚21点28分,记者再次电话联系到叶洮,记者表明身份后,对方再次挂断电话。
  "讲真话需要付出代价"
  从众多的研究报告观点来看,分析师的观点都是偏乐观的,对于多数问题的分析,都是尽量以最可能出现的最佳结果为判断依据,这种做法往往导致预测与实际出现较大的偏差。
  即使是在去年的大调整市场中,进入"强烈推荐"和"推荐"评级的个股也是多不胜数,而对其风险提示只是寥寥数笔,有的甚至省略不提。
  "作为投资者来说,在风险较大的资本市场,尤其在调整市道,其实更希望看到的是投资中所存在的危机,从而避免资金的损失。"投资者张先生向记者表示,现在市面上的分析报告中,对这种可能存在的投资危机隐忧往往"避重就轻",一味地放大公司方面的投资价值,而对于可能出现的危机却寥寥数笔。
  "这是行业的'潜规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向记者透露:"这一行,就是靠忽悠混饭吃,蒙对了就是资本,有个别分析师的良心实在过不去,就辞职不干了"。
  然而,还是有不怕死的。2007年11月,原东莞证券首席分析师李大霄在《A股长期估值顶部已经形成》一文中指出:"继续推升市场估值的动力已经不足,A股长期估值的顶部有可能已经形成"。有鉴于此,他认为2008年的投资策略要从进攻转为防御,特别是对社会贡献大的投资者要注意保护自己,还有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弱的投资者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在讲真话的同时,李大霄也付出了自己的代价,被迫离开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来到深圳英大证券研究所。"我对新单位首要的要求就是允许我讲真话。"李大霄昨日在接受《投资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一行,讲真话非常困难,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道德与"潜规则"的博弈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诚然研究报告大部分是免费的提供给个人投资者的,但因此就可以免去研究者的一切责任吗?
  而投资者具体的想法是,因为我是听信了你的言辞,而且是根据你的指引作出的这个判断,所以,最后的结果是赔得一塌糊涂,那么你分析师又怎么可以说自己是完全的置身事外呢?
  其实,对于投资者来说,迷信专家主要是基于这些专家的威望,以及这些专家常年的知识积累,投资者并不知道,专家在做出这些判断的时候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枪打出头鸟,曾经也发生过很多的敢于说真话的分析师,最后都在行业的整体压力下惨淡推出。投资者往往会忽略掉这份报告其实只是一份"免费的午餐",而"专家"两个字往往就覆盖住了投资者对事件整体的把握。
  分析师也是平常人,他的分析和判断也是基于一个人的判读,难免出错,但是对于误导的报告和说法,从道德上来看都会成为大家嗤之以鼻的对象,不出错没事,一出错,分析师的身影就会淹没在一片道德声中。
  站在道德的立场,我们很容易就判断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是对于分析师而言,刚也谈到,在行业潜规则的约束下,道德就会受到隐形的压力。"潜规则"的存在使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法律地位变得不可能。少数人享有特权侵害他人身体利益和财物利益成为现实。
  分析人士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的道德规范正在渐失,所以现在能真正称得上道德底线的就是法律。在道德的边缘,我们呼唤分析师们良心的回归的同时,也要在规章制度方面给予他们一定的保障,这才是这场怨声载道得以终结的根本。
  读研报如何避免被"忽悠"
  如何来读研究报告来避免被"忽悠"。相信是很多投资者想了解的,为此记者专门请教了资深的业内人士。如下是众多业内人士的结晶:
  要避免被报告"忽悠",首先要学会判断其报告的结论是不是靠谱的。而报告是不是靠谱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定:
  一、要看推理的过程是不是严谨、严密的。
  好的研究报告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般可能会产生疑问的地方,报告中都会有一些比较明确的依据去支持;但如果是其中依据不足,或者是含糊其辞,那得要小心注意了,那样的报告往往可能是靠谱的,因为有时连研究员写出来的东西连他自己都不信。
  比如,报告上说某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后,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将能增厚多少多少元,但是注入进来是什么资产、资产质量状况如何、怎么就知道确定够增厚多少等没有明确的依据去支持。
  又如,报告上表示企业是某某行业的龙头,但是没见有调查报报告,市场占有率等数据等。
  那样的报告可信度才高呢?"报告中的推理过程一定要是一环扣一环,分析要能够环环相扣的报告可信度才高。"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如是说。
  二、要看研究员叙述的语气是不是平和、客观的。
  研究员有时候的用语有点情绪化,这个时候就要看看这个情绪化的背后是什么的。要仔细看研究报告的推理过程是不是经得住起推敲,研究员的论证会不会很牵强。例如,有些研究员喜欢用一句诗词做题目,比如"九万里风鹏正举"什么的。但是他在报告没有提出一些有力的论据,怎么就敢断定蛤蟆能变王子,还说什么"九万里风鹏正举"的。
  三、要看其估值是不是合理的。
  这个是报告的核心,说白了,就是研究员的给出的PE(市盈率)是多少倍。比如说,同行的股票的PE才20倍,但研究员的报告却给出了60倍的PE,那摆明是"忽悠"的了。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